“快點快點!馬上就要遲到了,成天做啥也磨磨唧唧的。”
“笨死了!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錯了幾次了!”
“怎麼和你説了那麼次就是不聽呢,吃飯時候少喝水。”
“為什麼不把東西放好,下次找不到怎麼辦!”
“必須聽媽媽的話,週日去上書法班,都是為了你好。”
各位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和交流畫面,是不是每天在家都發生無數遍?家裏的“熊孩子”,即便經過嘮叨和講道理的輪番轟炸,也彷彿在對牛彈琴一樣,人家孩子壓根兒沒聽到一樣,自己該幹啥幹啥,下次也不吸取教訓。
面對此情此景,父母們總是無可奈何,甚至產生疑問“我怎麼生出這麼個不聽話的孩子?”“這孩子總和我作對,是我親生的嗎?”愛嘮叨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聽話,但是有沒有反思過,是自己愛嘮叨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呢?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都自有招數
父母滔滔不絕地嘮叨,甚至有時候愛講大道理,這些對於大腦發育不健全的孩子來講,彷彿在聽“天書”一樣。很多詞語和邏輯關係孩子根本沒有接觸過,大腦轉得也沒有大人快,讓他如何聽懂呢?
而且,父母經常愛嘮叨孩子,容易讓他產生自卑和牴觸情緒。父母的嘮叨對於孩子來説都是消極負面的,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和自我懷疑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
日後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行為養成,變得膽小怯懦,不敢果斷地做出選擇,怕受到別人的質疑和嘮叨。
李玫瑾教授認為,在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要是父母再不停地嘮叨講道理,那這些話語孩子是聽不進去的,對他來説都是垃圾。
孩子會認為已經長大了,這麼多年父母嘮叨來嘮叨去總是那些話,他早就懂了,所以很難再認真聽進去父母的話。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李玫瑾教授指出,愛反覆嘮叨講道理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處於“低層次”,而那些“高層次”的父母在育兒方面自有招數。
學習成長為“高層次”父母,成功育兒不用愁
1.給予尊重,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低層次的父母總是打着“愛孩子”“為了孩子好”的名義,不斷地嘮叨希望能夠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按照父母計劃好的軌跡發展。
其實這樣根本不是愛孩子,真正為了孩子好,首先要真正的尊重他,並且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然後再提出自己的建議,並不強迫孩子。
2.停止嘮叨,用明確的話語給孩子設定界限
愛嘮叨的父母,經常會陷入這樣的怪圈:父母越嘮叨,孩子越不聽話,父母越生氣,父母再繼續嘮叨,孩子變得叛逆……這時候,一定要及時停止嘮叨。
與其不斷地嘮叨,父母需要用明確的話語給孩子設定界限。比起“少看點電視聽到沒”不如説“半個小時之後,你要主動關電視”,給孩子傳遞準確的信息。
3.適度保護,學着讓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
父母阻止孩子吃糖,是因為父母也是從孩童時期過來的,知道吃糖多會有危害。但孩子不懂,他只認為糖是甜的好吃,並不知道父母為何阻止他。
遇到問題,父母告知孩子後果,或者讓孩子自己學着去判斷、執行,如果犯錯父母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要讓他承擔後果並且有所反思。
孩子從無知犯錯到成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可能永遠活在父母保護之下,總有一天要豐滿羽翼,自己學着飛翔。
各位父母,關於育兒你們有什麼見解嗎?歡迎留言分享,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