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寫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可以説決定了他們今後的人生走向。有3種家庭,無論怎麼努力也養不出優秀的娃,看看你在其中嗎
1、過分嚴厲的家庭董卿小時候甚至覺得在家吃飯,都是一種折磨,每次只要一聽到父親出差,就開心得手舞足蹈。從高一到高三,每個寒暑假董卿都必須要自己打工掙錢,去賓館做清潔工,一天一塊錢。這樣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影響了董卿的性格。她説自己常常會覺得自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會常常否定自己。我們教育孩子可以嚴格,但是不能嚴厲,太過極端的教育方式,往往會把孩子的心理、性格、習慣推向另一個極端。
2、喜歡懂事孩子的家庭朋友小高説,我小時候,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喜歡很多東西,那會哭着鬧着讓爸爸媽媽買。後來他們一直對我説,''要懂事'',我也記不清到底講了多少次;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看到喜歡的東西,再也不敢跟爸爸媽媽説,我要這個。長大後,我順便給自己洗腦,你這個樣子,買那麼好做什麼呢。很多自卑的孩子一生顧着懂事,卻從來不懂自己。父母們要注意,懂事往往是一種假象,它的本後是自卑,當父母被假象欺騙,我們也就錯過了孩子性格發展的最佳時間。
3、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儀式感,是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哪怕有些小刻意,小霸道,但是它是甜的,能讓心裏開出一朵朵小花,給平淡生活更多的點綴和期盼。那些看起來不經意間的形式主義,往往是平凡生活的一劑解藥。表達出來,其實就是儀式感,只有表達出來,才能給對方安全感。很多時候,我們並不願意去説愛,更羞於表達。儀式感,其實是鍛鍊我們用一件件小事去表達愛。
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教育家顏元説: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看到孩子作為一個人本來就應該有的價值,去愛他,陪伴他,孩子才會獲得自信,積極地在人生的舞台上去展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