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看了1個多月醫生都沒好轉,8歲男孩竟被診斷為這種病!醫生:和家長有關!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健康

“醫生,我們家孩子為什麼經常做鬼臉,眨眼睛、抽鼻子、張嘴巴,做各種怪動作?”8歲的小豆(化名)近日被母親帶到了寧波市康寧醫院的診室,被診斷為抽動症。

該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張文武介紹:抽動症是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中的常見病症,卻經常被誤診。

這些孩子背後,往往有執着於“雞娃”,對孩子嚴厲且刻板的父母。由於家長的要求比老師高,導致暑假裏一些孩子抽動症更明顯了。

暑假被培訓班填滿

沒注意坐姿,爸爸就猛拍過來

“不要再做鬼臉了!”小豆的媽媽五分鐘內第二次提醒。小豆似乎沒聽到,仍然不停地眨眼、聳肩、抽鼻子、清嗓子……

小豆媽媽回憶:暑假以來,小豆的情況變得明顯。一開始以為眨眼是結膜炎,去眼科配了眼藥水,沒什麼改善。過了半個月左右發展為抽鼻子,以為是鼻炎,就醫後仍然沒變化。最近,小豆開始聳肩膀、清嗓子……“看了一個多月的醫生都沒好轉,兒科醫生建議我們來心理門診看看。”

在詳細地觀察和問詢後,小豆被診斷為抽動症。

溝通中,小豆的情況讓人心疼。他的暑假並不輕鬆,一天到晚被各類培訓班和家庭作業填滿。除了在功課上“雞娃”外,小豆的爸爸對兒子要求非常嚴格。寫字的時候,沒注意坐姿,就從後面一下子猛拍過來;吃飯的時候,沒端好碗,爸爸順手拿筷子就打了下來……

“目前孩子的症狀還不影響身體機能,你們平時不要過於緊張,可以先當成一個動作習慣。”張文武説,最關鍵的是要家庭有變化。對孩子抱合理期待,允許孩子犯錯,接受、包容孩子沒達到家長的要求。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千庫網

11歲男孩經常邊身子後仰邊罵髒話

父親:“我不可避免地讓孩子重複我的路”

11歲的小強剛出院。初診時,小強的狀態讓父親又氣又急——除了頻繁眨眼、聳肩等常見的抽動症狀外,他經常一邊身子突然向後傾一邊罵髒話。

打罵孩子多次未果後,小強的父親意識到,兒子可能是心理上出了問題。果然,小強被診斷為抽動穢語綜合症,這也是抽動症中最嚴重的。

小強的父親早年也有類似症狀,隨着年齡增長,雖然抽動症消失,但仍保留頻繁清嗓子、聳肩等習慣性動作。他回憶童年:“父親對我管教特別嚴格。大冬天稍微不聽話,他就讓我脱掉衣服,站在冷水龍頭下。”

前幾年,小強由爺爺照顧,爺爺對其非常嚴厲。“我意識到孩子壓力太大,就從老家接到自己身邊養。”小強的父親長長嘆了口氣,“我以為自己會和我爸不一樣,結果,還是不可避免地讓孩子重複了我的路。我想對他要求低一點,可實在控制不住,經常一個耳光就甩過去了。”

通過住院治療和家庭治療,小強的抽動症狀和焦慮狀態都有了明顯的改善,不會做出突然後仰等危險動作。他計劃新學期回學校繼續學業。

抽動症是常見疾病卻常被誤診

背後往往有嚴厲且刻板的父母

張文武介紹,抽動症是一種起病於兒童時期,以抽動為主要臨牀表現的神經精神性疾病。這種疾病已成為臨牀常見疾病,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雖然國內外的研究者認為抽動障礙不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但會影響孩子的社會功能。如果有類似小強這樣後仰或前傾動作,還有人身安全。

抽動症的初期往往表現為頻繁眨眼、抽動鼻子、清嗓子等,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結膜炎、鼻炎、咽喉炎等。臨牀上,很多孩子有誤診經歷。抽動症的誘發因素很多,如感染、心理、精神、家庭社會環境、學習壓力、不當娛樂活動等。

“從我多年的臨牀實踐看,大多數抽動症孩子的背後,往往有一個要求高,嚴厲且刻板的家長。這些家長的規則感非常強烈,不允許變通。” 張文武説,比起藥物治療,找到孩子成長環境中導致孩子抽動的原因,調整教育方式、改善家庭氛圍往往更重要。

張文武認為,某種程度上,抽動是孩子在無聲地釋放對大人不滿甚至憤怒的情緒。孩子不能也不敢通過言語表達,只能無聲表達。

幼兒園患兒有增多趨勢

去就診醫生先問上幾個培訓班

從性別看,男孩子患抽動症的比例要遠遠高於女孩。張文武分析:這和社會上普遍對男孩子期待更高相關。

專業書籍記載,6-10歲的兒童是抽動症高發的年齡段。張文武説,但從臨牀看,幼兒園小患者有明顯增多的趨勢。比起小學階段的患兒,幼兒園患兒的病因往往更簡單——來自提前教育的壓力。

面對這些患兒,張文武往往會先問“上幾個培訓班”。這些患兒很少有“純玩的”,往往小小年紀就要上多個培訓班,如鋼琴、棋類、書法等。

以前,期末是門診中抽動孩子的高峯,現在暑假來就診的孩子也不少,有些症狀比上學時還重。張文武説,這主要因為部分家長的要求比老師更高,一些孩子暑假比上學時更累有關。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千庫網

孩子有這些情況應及時就診家長不要提醒強化

“如果觀察到孩子頻繁出現眨眼、搖頭、聳肩、喉嚨發聲以及手足不由自主快速運動,很可能患抽動症,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張文武提醒。

他如果孩子開始抽動,做好以下方面很關鍵。

首先,不要經常提醒,更不要責罵甚至歧視。這樣往往會起到強化作用。家長應幫助孩子認識到抽動症是可以改善的,不要自卑。

其次,調整家庭教育方式。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和期待,應該建立在孩子的能力上,要減輕孩子的壓力。

另外,不要讓孩子的時間被培訓班和學業填滿,給孩子“留白”的時間。創造互相理解、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釋放。

最後,如果孩子已經開始服藥,不要隨意調整劑量或停藥。有問題及時就醫。

(寧波晚報 記者 王穎 通訊員 孫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