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媽媽的依戀關係,經常是無可替代的。
隨着年齡的增長,表面上看起來孩子和媽媽之間的親密關係越來越小,孩子好像不再需要母親一般,但實際上,內心對母親的需求從未停止過。
只不過是為了證明自己已經長大,或是正在長大,孩子們就會有意識推開媽媽,但是佯裝出來的堅強和真正的堅強,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如今,孩子和媽媽不親已經成為常態
在一檔親子節目中,主持人問到黃聖依的兒子安迪: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最開心的回憶是什麼?安迪想了很長時間,看着主持人搖了搖頭。這個舉動不僅令安迪很難為情,主持人一時間不知道怎麼接下去,就連黃聖依看到,都滿含淚水。
這個問題難道真的這麼難嗎?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來説,開心應該是生活中最經常出現的情緒表現吧!比如和媽媽一起玩了什麼感到開心,和爸爸一起游泳感到開心……
但就在安迪如此費力地在大腦中思索一番之後,還是不能找到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就説明黃聖依夫妻對他的關心真是少之又少。這難道就是如今年輕夫妻帶娃的常態嗎?還是作為明星的身不由己?
無論説出什麼理由,顯然都是一種託辭。就算是工作再忙,想要抽出來時間陪伴孩子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吧!歸根到底就還是父母的主觀意識存在問題,硬逼着孩子遠離自己。
調查發現:長大後“跟媽不親”的孩子,通常是媽媽疏忽了這3點
6歲之前,媽媽沒有經常性陪在孩子身邊
在6歲之前,孩子除了2歲左右的時候短暫地需要父親之外,大部分時間還是無比渴望媽媽在自己的身邊陪伴的。這種莫名的踏實感是從出生後的母乳餵養階段開始,習慣了媽媽的體温,也習慣了媽媽的氣味。
並且,媽媽的語態和音色都是非常温柔的,就算是表情非常嚴肅地訓斥孩子,孩子感受到也都是媽媽對自己的關心和愛意。有媽媽在自己的身邊,就是自己堅強的後盾。
或許就像是那首兒歌所唱的,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相比於不管不顧自己,只給自己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的媽媽,孩子們更渴望媽媽能夠時刻守在自己身邊,等到自己需要的時候,媽媽就能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
12歲之前,媽媽沒有給予孩子所需的鼓勵
進入小學之後,很多媽媽就會強行給孩子貼上大孩子的標籤,不管他們能否足夠成熟,完成媽媽為他既定的目標,但這都不重要,不逼迫孩子一把,怎麼知道孩子的潛能在哪裏?
這樣的行為顯然是過激且不合適的,媽媽態度的轉換隻會讓他們更加沒有安全感,生怕自己出錯讓媽媽更加失望和難過,而沒有更多的精力去總結和思考了。
青春期階段,媽媽沒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
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經常會出現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況,遇到一點問題之後,體內的荷爾蒙的急劇飆升,消極情緒和不恰當的行為也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會發泄在自己身邊人的身上。
這個時候,媽媽的態度對孩子的發展也非常重要,如果媽媽能夠給予孩子多一點耐心和理解,知道他們本身不是什麼壞孩子的話,就不會説出那些讓人接受不了的話語。
如果媽媽的態度更温和一些的話,孩子在發泄完自己情緒之後,一定會進行反思和覆盤的,內疚感也會油然而生,等到下次遇到相同情況的時候,孩子的行為就會有所收斂的。
反之,媽媽總是要逆向而行,就算是自己內心不是這麼想的,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也如此表達的話,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而不是所謂的崩潰療法。
今日小結:
你和你的兒子關係怎麼樣?你是怎麼和他相處的?歡迎和我們一起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