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的成見
網絡上的定義太專業了一些。我喜歡用最貼近實際生活的語言來表達:通常我們説的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聽話、自作主張的時期。這樣説,是不是就好理解了?這樣的理解,是不是讓你聽起來感到更加深刻?
那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不聽話”“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回到家裏拼命地玩遊戲”“講道理不管用”“油鹽不進”……在我們看來,還沒長大的孩子,有時候會處處覺得自己很有理,處處和我們對着幹,就是不服管,就是不聽話,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温順的孩子當然更討人喜歡,聽話最重要,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乍一看來,糾正孩子的叛逆似乎沒有什麼錯誤,畢竟孩子的確也是在某些方面與我們的期望有所差別,或者説在我們的教育觀中存在不聽話的表現。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的叛逆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是“叛逆”呢?
孩子在還是小寶寶的時候都是非常聽話又可愛的,但隨着身體的成長和智力及個性上的發展,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觀念和性格,有時候就會和家長起一些衝突,甚至不少孩子故意與家長抵抗,這就是孩子叛逆了。孩子的三個叛逆期時間,主要如下。
1、兩到三歲嬰兒叛逆期
寶寶長到了兩三歲,智力發展了很多,對於世界和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他們可能會不再聽父母的話語,而是處處表現自己的做法。比如,寶寶會開始打人或摔砸東西,故意地大聲哭鬧,這些行為其實主要是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家長要及時地進行教育和疏導。
2、七到九歲過度叛逆期
這個時期孩子從幼兒變成了兒童,並且大多開始進入學校學習,接觸外面的世界也比較寬廣了。此時,孩子已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加上其他孩子或人物的影響,不少小孩都會有叛逆家長的行為,具體表現為不聽家長的話,喜歡和家長唱反調等,家長也是進行耐心地溝通和教育。
3、十二到十五歲青少年叛逆期
青少年叛逆期最讓大人頭疼,也是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發展影響較大的時期。孩子此時從青少年往成人過度,會接觸比較多的新鮮事物,比如煙酒等。家長教導有誤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反抗。
“叛逆”是高高在上的成人,對孩子輕視的一種定義
叛逆的本質,要從“叛逆期”這個名詞的來歷説起。
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後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也就是説“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着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於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症狀,難道只有這些時段才存在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清醒了一些?實際上,這些症狀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爸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也就是説,從根本上,叛逆期並沒有特定的表現。有的只是這些現象的極端惡化。
説到這裏,你有沒有發現,叛逆期的定義實際上是家長的“精神勝利法”?既然沒有辦法解決,就給它下一個定義,來證明自己是沒有過錯的,這個結果是合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