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候拜年收壓歲錢可以説是很多小朋友最喜歡的一項傳統了,特別是某些地區的壓歲錢金額非常大,小朋友們心心念唸的一些玩具也都可以用壓歲錢去購買(如果家長們會把壓歲錢給孩子的話)。
壓歲錢往往都是輩分大的大人給孩子的,可是因為很多原因,一些小孩子明明年紀不大,卻有很大的輩分。
這不,一個9歲的舅舅小艾在過年的時候,就掏出了大年三十那天爺爺奶奶給他的紅包。然後從裏面抽了兩張出來,給了比自己個子高得多的12歲外甥女,那個場面真的是太好笑了!許多網友看到後紛紛評論:“真是一個敢給,一個敢接啊!”
其實很多人可能也都經歷過這種事情,明明看着對方比自己要小得多,卻要管人家叫叔叔姑姑,甚至還有得叫爺爺奶奶的!人小輩分大的,經常會遇到哪些尷尬的事情呢?各位不妨在評論區説出自己遇到過的吧!
1、人小輩分卻很大的尷尬場面
在某些場合,那些大人甚至要給一個孩子敬酒,就像是親戚有誰結婚,在某些地方經常能看到一羣大人還有新娘新郎輪番給六七歲的孩子敬酒,當然小孩子喝的是飲料。
不過就算是飲料,好幾杯下肚也難受啊!同樣,那麼多大人,面對一個小孩子也得客客氣氣的,一般人面子都掛不住。
而且經常會出現相差了很多歲數的人,大的要管小的叫姑奶奶。比如高中的時候回老家要管一個50多歲的叫哥哥,90多歲的要管我叫姑奶奶等等,這些都真的很讓人尷尬。
其實這種人小輩分大主要是因為,在農業社會逐漸趨於穩定的時候,人們因為各自結婚生子的年齡不同,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這種輩分差,這也是我們許多人經常遇見的尷尬情況。
很多花季少年少女,經常被熟識的小孩子叫一聲爺爺奶奶,這種情況任誰也會不好意思,更何況是才20歲左右正是年輕時候的人呢?
但是仔細想一想,這有什麼不好的呢?
這可是無形中説明了我們擁有着悠久的歷史,正是憑藉着這種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傳統,才能讓我國成為四大古國中唯一一個流傳到如今的國家。這代表了生的意義,一代代的人仿若接力跑,傾盡所有隻是為了下一代的美好未來。
2、為什麼現在很多地方都看重輩分?
現在很多地方都十分看重輩分,特別是一些農村的地區等等,都是不可以拿輩分胡亂稱呼、開玩笑的。對於輩分比自己高的人就應該用尊稱,哪怕是一個孩子也不例外。
其實導致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古以來的文化傳承和思想的傳統,很多家庭裏也都有族譜,一輩輩傳承下來,正是我們中國人一直屹立在世界上的象徵。而族譜中對於輩分的安排也都特別詳細,對於看重輩分的地區來説,每個人都應該按照輩分繼續走下去。
其實這也是我們國人思想中那份落葉歸根的真實情感,畢竟一代一代血脈相傳下來,那種血緣之間的聯繫值得我們去尊重,去維持。這其實不是思想陳舊,而是對於親人的真正的尊重。
隨着時間流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重視輩分這件事,其實有好也有壞。但不管這麼説,輩分、族譜這些東西都是我們應當代代傳承下去的,是我們文化長河中不應缺少的。
3、我們應該怎麼教孩子分清輩分?
輩分有時候是一個很繞的東西,而孩子的邏輯很明顯無法承受這些,那麼這個時候就應該家長出面來幫助孩子了!有什麼好的方法能教孩子分清輩分不迷糊呢?不妨接着往下看吧。
背一些兒歌口訣
現在很多孩子都會聽一些兒歌之類的,而輩分就是被編纂成了口訣、兒歌,比如説我們耳熟能詳的:“爸爸的爸爸叫爺爺,爸爸的媽媽叫奶奶”等等,這種口訣朗朗上口,而且也有很強的邏輯性,十分適合孩子去背誦。
特別是這種邏輯的整理更是能讓孩子,對於自己腦海中的邏輯知識結構進行完善,進一步加強孩子的邏輯分析能力,這對於未來孩子的成長也是有必要的。更何況,我們只需要用電子設備給孩子循環播放就夠了,雖然大人有時候可能會聽煩,但是這是一個很簡單、直接的辦法不是嗎?
多接觸多熟悉
特別是對於那些經常有來往的親戚,我們完全可以多帶着孩子熟悉熟悉,多教教孩子認人。畢竟很多時候那些遠房親戚一輩子可能都看不見幾回,經常偶然碰面都想不起來是誰,所以與其讓孩子硬記,不如先讓孩子記住那些經常有往來的。
畢竟先記住輩分關係,再去從這些輩分中尋找規律,輔以族譜或者列舉出一些人物關係來給孩子看,結合實際和理論讓孩子可以更快的分清輩分。
多讓孩子自己親口説出來,而非家長一筆帶過
很多孩子都會認生,害怕陌生人,所以家長們在帶着孩子走親訪友的時候也都會禮貌性的教孩子叫人,然後孩子如果不説話那麼他們也不會多説什麼。這樣雖然是保護了孩子,但是卻並沒有很好地緩解孩子的戒備和緊張心理。
其實可以試着讓孩子習慣跟陌生人接觸後,再慢慢地讓孩子叫人,畢竟家長教的再多又能如何?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也只有多説,多做,多練,才能讓孩子更快地記住,也不會害怕陌生人,更不會因為孩子而得罪親朋好友。
以上就是關於輩分中經常出現的尷尬場面,還有為什麼很多地區仍然重視輩分的傳承,以及家長們又該如何引導、教育孩子。那麼你在生活中是否因為輩分出現了尷尬的情況呢?不妨在下方評論區評論出來,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