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閲者: 王天成(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
當詹妮弗第一次給她 7 個月大的女兒喂固體食物時,她一把勺子也沒有用。
“我們烤了紅薯並將它們切成約 2 到 3 釐米方的小碎片”,她説,“我們把她放在她的椅子上,把食物也放在她面前”。
之後,詹妮弗説,她坐下來,讓女兒自己動手。
這位美國西雅圖的媽媽説:“我猜幾個月的觀察讓她做好了準備,現在她只是要把它拿起來,應該能知道要把這些食物放到嘴裏。如果我沒記錯,她很喜歡這些食物且吃得有點多。這些食物足夠軟,她可以用牙齦嚼爛。”
詹妮弗是諸多父母中的一個,也就是當他們給孩子引入固體食物時,他們會繞過用勺子直接給孩子喂果泥和穀物。
吃飯時,他們將主動權交給小孩,給他們提供比較軟的食物,讓小孩子能夠按自己的方式方法吃東西,這樣的餵養方法叫做嬰兒主導的斷奶(BLW)。
一、什麼是嬰兒主導的斷奶?
給寶寶提供的食物是她自己可以拿起來並放在嘴裏的,讓她自己主動吃。BLW 中的“斷奶”意味着“開始吃固體食物”,而不是停止哺乳或奶瓶餵養。
第一種固體食物應該是嬰兒可以自己用手吃的食物,專門從事兒科營養的註冊營養師克里斯塔説。
她説嬰兒主導的斷奶可鼓勵嬰兒探索他們正在吃的食物。
簡而言之,這種新的餵養方式跳過勺子餵食階段,從一開始就讓寶寶自己動手吃食物。
二、嬰兒主導斷奶的好處
美國喬治亞州迪凱特的兒科醫生,醫學博士艾希禮醫師説,當寶寶能夠自己控制她吃什麼和吃多少時,這些可以幫助寶寶瞭解自己的身體需求。
“嬰兒主導的斷奶,可以讓嬰兒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食物以及什麼時候吃飽”,艾希禮説。作為父母,我們傾向於説,“讓我們把碗裏的這些食物吃完,然後我們就不吃了”,但讓嬰兒自己學習瞭解自己的飢餓感也非常重要。
克里斯塔説,與孩子自己吃到嘴裏的食物比起來,可能更多的食物會落在地板上或落在孩子的頭髮上,但這完全可以接受。
她強調作為父母,目的是讓嬰兒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多種的安全和健康的食物,而不是讓嬰兒去吃這些食物。
研究表明,一家人聚在餐桌上享用家庭餐,適合任何年齡階段的兒童,而且這能夠幫助他們營造健康的飲食習慣。
“寶寶會受到你所做的事情的影響”,艾希禮説。“嬰兒主導的斷奶可以讓他們參加家庭用餐。如果他們吃的是與你同樣的食物,那就表明這個模式非常好”。
三、嬰兒主導斷奶是最簡單的選擇
詹妮弗説,BLW 對於她家人是最簡單的選擇。“我真的非常喜歡不必費心費力地用勺子給寶寶餵食物”,她説道,“從來不需要把自己的食物做成泥狀或買一大堆嬰兒食品真的非常棒”。
但是,這個方法可能並不適合所有人。當家長沒有自己用勺子舀食物給寶寶時,吃飯時間會變得很麻煩而且需要很久。
如果父母在外工作,日託保姆可能並不願意做 BLW。
家長要與兒科醫生一起評估寶寶是否已為此發育準備好了很重要,克里斯塔説。一些早產兒可能已準備好接受固體食物,但他們的運動技能或吞嚥技巧還沒能達到能夠真正自我管理和吃東西的階段,艾希禮説。
同樣,對於患有某些健康問題的嬰兒,例如有神經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吞嚥問題等,這種方式也並不適合。
四、嬰兒主導的斷奶的餵養方式
醫生説,直到寶寶大約 6 個月,母乳或配方奶可以滿足所有的營養需求。
在這之後,家長 z 可以看看她是否已準備好能接受在飲食中添加固體食物。
在開始嬰兒主導的斷奶之前,寶寶要能夠:
抬起頭來;
自己能夠坐好;
用雙手舀起並握住東西;
把雙手放在嘴邊。
食物要足夠堅固可以用手拿但同時要足夠柔軟,以便能用手指搗碎。
開始時把食物做成棒狀(或將食物切成大條),這樣寶寶就可以很容易拿起並握住。
家長可以準備那些與寶寶拳頭一樣大的食物,像蒸西蘭花或小塊吐司。
孩子不會喜歡她嘗試的每樣東西。許多小孩都喜歡吃有營養的牛油果塊,但是詹妮弗説這對她的女兒“很失敗”,因為她女兒不吃,對女兒來説,紅薯才是她的最愛。
為了確保寶寶不會一次把太多食物放入口中,家長要限制每次放在托盤上的食物量,並且一定不要讓寶寶一個人吃東西。
無論選用哪種餵養方法,都有窒息的風險,艾希禮説,因此,當嬰兒學習吃東西時,需要一直看着他們。
避免可造成窒息風險的食物,包括:
爆米花;
葡萄乾;
整顆葡萄;
未切的肉類;
熱狗片;
生硬的水果;
生硬的蔬菜。
五、選擇適合家長和寶寶的方法
BLW 是餵養嬰兒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
家長的目標是為她提供各種健康的選擇,幫助她實現固體食物的餵養,但究竟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取決於自己和孩子。
克里斯塔説,組合多種方法可能適用於許多家庭。
用餐開始時家長讓孩子自己吃東西,然後在用餐結束時用勺子喂他泥狀食物,她説,這樣可以讓孩子探索並熟悉什麼時候會感到飢餓。
艾希禮説,選擇餵養策略時,做家長感覺正確的事,讓自己和寶寶都感到快樂的事,這才是最重要的。
無論選擇什麼樣的餵養方法,家長要記得按照寶寶的發育節奏來,要讓用餐時間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快樂的。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