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兩歲後出現三個行為,可能正值“秩序敏感期”,做好四點應對
文|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插畫 | Juice
諸多家長在育兒這條路上走得異常艱難,尤其是面對寶寶的某些突然變化時,常常摸不着頭腦,小傢伙從乖巧懂事變得任性、執拗、霸道,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兩歲半的妞妞最近有些不一樣,吃飯時必須先喝湯再吃飯,睡覺時必須要蓋粉色的被子,早上起牀時一定要先穿褲子再穿襪子……總之,一切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要是順序被打亂就會嚷嚷着不行。
妞妞媽媽搞不清楚背後的原因,總是喜歡呵斥孩子,可是妞妞根本聽不進去,一次次挑戰媽媽的權威。
其實,妞妞這是進入了秩序敏感期,這一階段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依據自己內心的秩序來完成,否則就會説“不”來抗議。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在寶寶出生後的幾個月就已經有秩序感,只是到了2~4歲時達到高峯期,他們對事物的順序、做事的節奏和韻律、形態的均衡和對稱以及物品的擺放位置等有近乎偏執的要求,有點像有強迫症似的。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1、如果自己的秩序遭到破壞,會感覺不舒服和痛苦,會大聲哭鬧錶示不滿,會強烈要求大人弄回原樣,會在秩序被恢復後恢復平靜。
2、為了維持自己的秩序,不得不大膽地對父母説“不要”“不行”“不可以”,父母明顯感覺到孩子的叛逆和不乖。
3、如果秩序被人為地打亂,他們會不厭其煩地再來一遍。
或許看着眼前這個敏感又執拗的小傢伙,多數家長會覺得匪夷所思,其實這都是正常的表現。不得不説,這是寶寶探索世界的一部分,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
一旦秩序被構建好,孩子就會自主地維護它,並執拗地堅持,反之若是被打亂,會給孩子帶去極大的混亂和不適,造成思維、心理、感覺以及情緒混亂,他們會感覺到未卜,產生焦慮和恐懼,為此,只有一遍遍重複原有秩序,鞏固內心的安全感,保持秩序的恆定,孩子才能安心。
如果父母不瞭解兒童秩序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為,反而斥責和批評孩子,用威嚴鎮壓他們的不良反應,只會破壞孩子的秩序感,阻撓孩子對標準和完美的追求,扼殺他們自律的萌芽,導致孩子將來在遵守規則方面出現障礙。
我們常看到不少年輕人脱下的襪子隨意亂扔、桌面凌亂不堪、經常丟三落四、做事半途而廢等等,這都是缺乏秩序的表現,一旦沒有秩序,生活就亂了套。
兒童期的秩序構建對未來有極大的影響,因為秩序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人格,童年會造就一個人基本的品格和素質,如果父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秩序的環境,能使他們發現生活的法則,在行為中形成自律。
一旦缺乏秩序感,成年後形成的不好習慣很難更改,相反,孩子很好地度過秩序敏感期,就會對秩序高度敏感,在秩序環境中長大的娃會形成規矩意識、獨立意識和契約意識,成年後,則會成為一個有秩序的社會人。為此,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做出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1、理解並尊重孩子
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存在着秩序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家長要學會尊重和理解,儘量滿足孩子對事物固定順序的追求,不要妄下斷言寶寶是無理取鬧。
2、配合孩子的規律生活
如果孩子吃飯、睡覺、洗漱等具備規律的時間和順序,家長要配合孩子,比如睡前故事要每天堅持講、睡覺前要喝杯牛奶等等,規律的生活能帶給孩子安全感,幫助他們遵守規則。
3、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的秩序被破壞時,父母要及時協助孩子找到解決辦法,不妨多花幾分鐘時間讓孩子重新再來一遍,如果是寶寶無法做到的事情,父母要按照孩子心中的秩序去幫助着一起完成。
4、父母做好安全教育
秩序敏感期的寶寶可能存在諸多執拗的表現,可要是涉及到安全問題或者社會道德問題,父母一定要有底線教育,明確指出孩子的錯誤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