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得多還不長肉 原因在這2件事情上
【六一兒童網導讀】有媽媽吐槽説,我孩子不挑食,吃得不少,胃口也好,可就是沒別人家的孩子長得好,到底哪裏出了問題?類似這樣的問題不止一次聽到過,看來這是一個讓媽媽們普遍困擾的問題。
可是,孩子到底多胖才算“長得好”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娃吃得多還不長肉”,以及怎麼讓孩子吃好、吃飽,還蹭蹭長肉。
1、娃不夠胖就是長得不好?
再次呼籲家長:這種想法是錯的!!
我們總是習慣於跟鄰居家的、親友家的孩子對比,覺得自家娃好像不如別人家的白胖,就“順勢”推測孩子“長得不好”。
這種推測太過於主觀而且不科學!
判斷孩子到底長得好不好,應該跟同年齡的大多數孩子比較,也就是跟平均值作對比。
一般來説,孩子10歲前的身高生長規律如下:
0-6個月,大約2.5cm/月;
7-12個月,大約1.25cm/月;
12-24個月,大約10cm/年;
2-3歲,大約8cm/年;
3-4歲,大約7cm/年;
4-10歲,大約5~6cm/年。
而體重生長規律則是這樣的:
<3個月,約30g/天;
3-6個月,約20g/天;
6-12個月,約10g/天;
新生兒4個月時應達到其出生體重的2倍,1歲時應達到其出生出生體重的3倍;
2歲-青春期,2kg/年。
但家長一定要記得的是,這是平均身高增長和體重增長,僅僅是作為一個參考。
如果你想具體地判斷孩子的身高、體重到底長得如何,還是要靠給孩子記錄個性化的生長曲線。
生長曲線怎麼畫?
首先,你需要一份標準的生長曲線圖。
家長可以從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官方網站下載、打印,當然,最方便的方法就是下載育學園APP,使用其中的“記錄”功能,輸入身高、體重相關數值後,自動生成生長曲線圖。
以上是育學園APP裏的記錄截圖,分別是寶寶的體重曲線、身高曲線和BMI指數曲線。
我們先看體重和身高,可以看到,寶寶出生時是3.5公斤,1個月時是4.3公斤;出生時是52釐米,1個月時56.2釐米。
像這樣把每個月測量到的數值填入,就會得到一條曲線了。
怎麼看懂孩子到底長得好不好?
家長點擊查看大圖,能夠看到圖片上有3%、15%、50%、85%、97%幾條暗線。
嚴格來説,處在3%到97%之間,也就是醫生們常説的第3百分位至第97百分位之間,都是正常的。
生長曲線,並不意味着數值越高越好,更重要的還是要看生長曲線整體的趨勢,從而檢測孩子的生長速度。
比如,如果孩子的生長曲線一直沿着50%的百分位數線,那麼説明孩子的生長是比較良好的;但如果孩子從75%掉到了50%以下,那就説明孩子這段時間的生長髮育出現了異常情況,需要查明原因,然後對做出相應的調整。
某一次的測量數值所處的百分位,不能説明什麼問題,應該持續測量各個時期數值,監測生長速度。
真正説孩子長得不好,指的是孩子的身高或體重,處在了3%的位置以下,這時候,才有可能判斷孩子是“矮小”或者“營養不良”。
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家長及時帶寶寶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干預等。
2、為什麼吃得多、不長肉?
儘管我們説,處在3%到97%之間都是正常的,但還是會有家長會問,雖然孩子的身高、體重沒出啥問題,但還是覺得最近不吃得多還不長肉,這是因為什麼呢?
簡單,主要是兩個問題:
吃得多,但相對進食量低
吃得多不代表吃得好。一般來説,“進食量低”分兩種:
“絕對進食量低”:常見的表現就是寶寶挑食、食慾差、吃的少,從而造成寶寶吃不好長不好,這種情況家長只要針對原因應對方法即可。
“相對進食量低”:這才是家長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簡單來講就是,寶寶看上去吃得挺多,但實際的量或營養不足。
哪些情況導致孩子相對進食量低呢?
情況一:食物配比不均衡。
對於飲食搭配,崔醫生的建議是:
使用合理的加工方式,保證每頓飯中,糧食的攝入量佔到這餐總量的一半;
合理搭配,保證早、中、晚每一頓飯,都既有碳水化合物,又有蛋白質和蔬菜。
但實際上,很多家長往往容易忽視主食與蔬菜、水果等的配比。
進餐時主食配比不合理,很容易導致孩子的相對進食量不足。
比如有的家長習慣於早餐給寶寶蒸一碗雞蛋羹,看起來“量”足夠,營養也足夠。
但是實際上,單純的一碗蛋羹裏,含有的營養物質主要是蛋白質。寶寶在消化吸收的時候,需要先消化一部分蛋白質,讓自己有“能量”後,再用這部分“能量”去轉化剩餘的蛋白質,讓這部分剩餘的蛋白質發揮它促進寶寶生長髮育的作用。
這樣做,是不是既浪費了一部分蛋白質的營養,同時又加重了寶寶的腸胃的負擔呢?
情況二:正餐的質地不合適。
醫生不止一次強調過——寶寶的輔食一定要注意避免“假稠”。
什麼是“假稠”?
以寶寶輔食中最常見的米粥和湯麪為例:
一小把米,就可以熬出一大鍋粥,而且時間越長,粥看起來越粘稠。但如果把這一小把米做成軟飯,也許連小半碗都不到。
這樣一來,寶寶吃了“一大碗稠粥”的營養其實只是相當於吃了小半碗米飯而已。湯麪、米油同理。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儘管當時孩子看似吃飽了,彷彿還吃撐了,但其實營養根本不足,長此以往,孩子的生長髮育自然會受到影響。
另外,長期吃這類主食,容易造成孩子口腔功能不足,咀嚼、吞嚥固體食物困難,進而影響到孩子的進食興趣,長期下來,當然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生長速度。
孩子的輔食,應該做到營養搭配均衡、質地豐富、口感好,這樣既有利於寶寶口腔功能的訓練,同時也更吸引孩子的進食興趣。
情況三:零食吃得太多。
很多家長可能不自覺地會用零食哄孩子。零食氣味好聞,味道香甜可口,孩子很容易喜歡上它們。一不小心吃過量,到吃飯的時候當然就沒什麼胃口了。
而且,零食還容易養成孩子挑食、偏食的壞習慣。
如果需要用零食“哄孩子”,建議1 儘量選擇健康零食,比如水果乾等;2 正餐前儘量不吃或少吃,不要影響真正就餐時孩子的胃口。
吃得多,但消化吸收得少
“消化”是“消化”,“吸收”是“吸收”,“消化吸收”其實説的是兩件事兒。
我們先來説“消化”的問題:
消化,指的是我們把整塊的食物變成碎泥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咀嚼。
消化好不好,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大便!
家長有時觀察寶寶大便可能會發現很多原始的食物顆粒,這是由於寶寶的腸胃消化功能尚未發育成熟,還不能完全消化這些食物。
出現這種情況,説明寶寶的輔食相對有些粗了,家長最好能將輔食的性狀再稍微做得細膩一些。
把握孩子輔食性狀的基本原則是:
沒有磨牙的寶寶,適合又細又稠的糊糊類輔食,比如碎米粥、磨牙餅乾。
長出磨牙的寶寶,適合細碎的塊狀輔食,比如小肉沫、小碎塊的蔬菜。
再來説孩子的“吸收”
孩子吸收得好不好,最簡單的還是:看大便。不過與“消化”不同的是,這時候需要家長關注孩子排便的規律。
如果孩子的大便性狀正常,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量多、次數多,通常説明腸道蠕動可能太快了,食物很快就排出來了。這反而是孩子腸胃吸收不太好的表現。
除了改善“吃”的問題,想讓孩子長得好,還需要注意這2點:
1、 睡得好
充足的睡眠是保證孩子生長激素正常分泌的前提,睡夠了,孩子才能長得好。
一般來説,0-3個月的孩子,每天的推薦睡眠時間為13-18小時;
4-11個月,每天的推薦睡眠時間為12-16小時;
1-2歲,每天的推薦睡眠時間為11-14小時;
3-5歲,每天的推薦睡眠時間為10-13小時。
2 、多運動、多曬太陽
簡單的拋接球、捉迷藏、拉伸運動等,都能很好地刺激孩子的骨骼和韌帶。
而且,帶孩子多進行户外活動,多曬曬太陽,還有助於維生素D的攝入,能夠幫助孩子身體對鈣的吸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