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發育過程,尤其是運動神經的發育是很神奇的一件事,但是有些父母總喜歡“拔苗助長”有些操之過急,其實孩子從翻身——爬行——站立——走路,這四個環節是缺一不可的,哪個環節練少了都不行。
其中最容易被父母忽略的就是孩子的爬行練習,從爬行到走路是孩子大運動里程碑式的進化,很多家長覺得越快學會走路,説明孩子越聰明。但爬行訓練減少,會對孩子留下很多不好影響。
小小是個90後全職寶媽,平時小小都是一個人帶孩子。最近小小和小區的其它寶媽説,自己家的娃現在已經會走路了,因為孩子沒多大,相比同齡的小朋友,學會走路算是早的了,同小區的寶媽都誇小小家的娃聰明。
小小表示,自己之所以鍛鍊孩子爬行,並不是為了炫耀什麼,其實是為了省事。平時孩子在地上爬不一會就把衣服弄髒了,小小平時照顧孩子之外,還要照顧公公婆婆,甚至還要在家做兼職貼補家用。
她只能提前訓練寶寶,小小説:用一句不恰當的話説,就是“笨鳥先飛”了。
可直到這件事兒的發生,小小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打錯。
一次小小一家帶着孩子回老家,3小時的路程,小小發現孩子剛上車沒多久就開始冒汗,並且嘔吐不止,以前帶孩子回家沒出現過這種情況。小小以為是孩子病了,後來旁邊的人表示孩子應該是“暈車”了,但是在小小的印象中孩子並沒有這個毛病。
後來事實證明,孩子的確是暈車。
因為以後小小再帶着孩子外出,就算坐出租車,只要空間較為封閉一些,或是路不好走,孩子都會暈車。
因為孩子比較小,小小就想了各種辦法,比如轉移注意力,給孩子貼暈車貼,基本都沒什麼用。
後來小小帶着孩子去醫院看病順嘴問了醫生,醫生表示可能是孩子平時爬的少,前庭平衡功能還不夠完善導致的,小小聽了這話有些自責。
嬰幼兒發展專家王榮輝老師表示:小時候沒有爬夠的孩子,長大了這些缺點會慢慢顯現出來可以看看自己家的娃是否中標↓↓↓
1、站姿不夠標準,喜歡含胸駝背,站不穩
2、不愛做有氧運動
3、寫字很難看
4、從小有暈船暈車的習慣
5、路痴的情況非常嚴重
6、走路的時候身體搖晃嚴重,有內八或是外八的習慣
7、身體協調能力差,一些需要肢體協調的運動做不好,比如游泳,跳舞等
8、視力有問題
9、學習幾何比較困難
如果上面九個缺點中了2項或者2項以上,説明很可能是小的時候爬行的時間不夠導致的。
正常來講,嬰幼兒爬行的時間至少要滿足500個小時,如果寶寶從六個月開始的時候學會爬行,在學會站立也就是六~八個月之間,儘量多讓寶寶爬行。
如果要滿足上面的爬行時長,寶媽需要每天爬行2~3小時,寶媽需要合理規劃寶寶的爬行時間。
1)爬行有利於促進孩子平衡能力的發展
爬行這一運動方式有利於寶寶內耳前庭的發育,寶寶的協調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好,有助於預防孩子感覺統合失調。
爬行雖然是向行走過度,但是也需要孩子的四肢以及雙眼相互配合,有利於孩子平衡能力的發展。
2)爬行有利於寶寶全身得到鍛鍊
在寶寶不會走路的時候,爬行是最好的運動方式,因為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有利於全身肌肉的鍛鍊,四肢也會變得非常的靈活,因為爬行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抬起脖子,四肢以及胸脯要離開地面。
這樣全身的運動有利於促進孩子骨骼和韌帶的發育,讓孩子站立和行走鍛鍊變得更輕鬆。
3)爬行有利於寶寶探索世界
寶寶生下來,整個世界對他而言是格外的陌生的,他會慢慢的自己去探索世界,而且他對整個世界充滿着好奇心。
如果寶寶經常爬行,比起媽媽抱着他以這種被動的形式去認識世界,自己朝着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爬行,更有利於孩子主動去探索世界。
這樣有利於加深寶寶對世界的認識度,會讓寶寶自我意識更強。
爬行的好處很多,但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該怎麼引導,更不清楚孩子爬行時該注意什麼,下面這幾點其實很重要。
① 準備好爬行工具
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很容易受傷,尤其是孩子的膝蓋部位,如果孩子在地板上每天爬行兩個小時很容易傷膝蓋,家長要提前為孩子準備好適合的爬行墊。
同時也可以幫孩子買好放撞桌角,防止孩子爬行時撞到頭部。
② 引導寶寶爬行
有的家長髮現,並不是自己不讓孩子爬,而是他自己不願意爬,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做引導,比如利用玩具,或是父母站在爬行墊的兩端鼓勵寶寶爬行。
③ 要有耐心
在陪着寶寶進行爬行訓練的時候,家長不要顯得不耐煩,要有耐心,如果孩子的衣服髒了也不要覺得麻煩,還是要多多鼓勵孩子爬行。
小的時候讓孩子爬夠,長大孩子才不會變成小迷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