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神奇的配方,既補陰,又補陽,讓你不怕冷不怕熱不怕風不怕燥

生活中,有一種體質叫陰陽兩虛,這樣的人冬天怕冷,夏天怕熱,秋天怕燥,春天怕風,具體來講:

冬天怕冷,怕冷但是又不能進補,甚至稍微吃點熱性的食物,就要上火。

夏天怕熱,怕熱但是又不能把空調開大,否則冷氣一吹,肚子就要不舒服。

一個神奇的配方,既補陰,又補陽,讓你不怕冷不怕熱不怕風不怕燥

秋天怕燥,通常來講,陰虛容易乾燥,對吧,因為陰虛的人身體裏缺少陰液,陰液就是水分,好比那自然界的草木,一段時間不澆水,它就變得乾巴巴的,你用手一掰,噼裏啪啦裂開來。現在很多人一到秋天就覺得口乾、咽乾、鼻幹、皮膚幹,以為要多喝水,但是喝完以後,依然覺得幹,為什麼?因為你的身體缺乏一股熱量,沒有這股熱量,補進去的水就沒有辦法運化起來。同樣以草木為例,你看冬天的時候,外界的氣温降低,即使你澆再多的水,那枝條依然乾巴巴的,因為温度不夠,不能很好地蒸騰氣化,等到了春天,氣温回升,你再去看,那枝條立馬多了幾分柔韌性。所以沒有陰液,身體不能受到滋潤,有了陰液,但是陰液不能夠氣化,身體依然不能受到滋潤,依然會幹燥,會開裂。

春天怕風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陰陽兩虛的人身體總比別人慢半拍,跟不上外界的變化,春天剛好又是多風的季節,風一吹,鼻子塞塞的,眼睛癢癢的,西醫管這個叫過敏,在中醫看來,其實是你身體裏的正氣不夠,關鍵時刻調動不起來,不足以對抗外界的各種邪氣,才給了對方可趁之機。《黃帝內經》裏是這麼説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簡單來説,看似陰陽兩虛,其實是正氣不足。而正氣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腎,腎又是水火之髒,你可以把腎想象成一所大宅子,裏面住着腎陰腎陽,所以陰陽兩虛,還要到腎中去補。

宋代的《聖濟總錄》裏有一張方子,叫地黃飲子,它裏面既有温陽的附子、巴戟天,又有滋陰的石斛、麥冬。所以它是陰陽並補的一張方子,能夠讓你既不怕冷又不怕熱,既不怕風又不怕燥。

一個神奇的配方,既補陰,又補陽,讓你不怕冷不怕熱不怕風不怕燥

地黃飲子:熟地黃12克、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官桂、茯苓、麥冬、菖蒲、遠志各15克

這張方子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巴戟天、附子、官桂,主要作用,補陽。

巴戟天,聽名字就覺得霸氣十足,事實上,它也的確非常厲害。無論你虛損到什麼程度,它都能一步不落的給你補回來。

附子熱情奔放,不喜歡呆在一個地方,喜歡走來走去,哪些地方寒涼寒冷啊,它都可以到。它的藥性能從臟腑走到筋骨裏去,所以對於一些風寒濕導致的周身骨節痛,少不了要用到附子。

官桂補陽的同時還能引火歸元,這是它的獨特之處,也是其他温藥很少有的。

一個神奇的配方,既補陰,又補陽,讓你不怕冷不怕熱不怕風不怕燥

第二部分:熟地、石斛、麥冬、五味子,主要作用,補陰。

熟地在這裏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補腎陰。

石斛和麥冬都是甘甜的,甘甜的東西一進到嘴裏,瞬間覺得滿口生津,所以石斛和麥冬可以一邊補一邊清,陰虛的久了難免會生熱,石斛和麥冬一喝下去,就像在身體裏下了場雨,各種煩熱煙消雲散。

五味子味酸,酸主收,所以五味子不光能補還能收,它一進到體內,就像結了一張大大的網,可以把補進去的陰液一滴不漏的收起來。

第三部分:肉蓯蓉、山茱萸,既能補陰又能補陽,走的是中庸之道。

山茱萸這味藥妙就妙在它陰陽同補,而且主要是補肝補腎。

肉蓯蓉長在沙漠裏,沙漠裏的植物生命力都很頑強,否則它經受不住那惡劣的環境。肉蓯蓉露出地面的部分雖然有些貌不驚人,但是它的根能一直往下鑽,能鑽到很深的地下,然後把周圍的精華都吸收過來,有這樣強大的根莖作為支撐,所以它不但不懼怕烈日的暴曬,反而能把這些陽熱收納起來,為己所用,一拗開來呢又滿是津液,也就是説,它還能把水分保存住。所以肉蓯蓉也是陰陽並補的一味藥。

一個神奇的配方,既補陰,又補陽,讓你不怕冷不怕熱不怕風不怕燥

第四部分:茯苓、菖蒲、遠志,主要作用,交通心腎。

所謂交通心腎,是説心火要往下走,以温煦腎水;腎水要往上走,以制約心火。換句話説,心火和腎水要有所交集,不能你是你,他是他,要像畫圓圈一樣,首尾銜接在一起,這樣的身體才能達到一種水火既濟的完美狀態。假如心和腎,其中的任何一方出了問題,這個圓都銜接不起來。所以把腎陰補足了,把腎陽補足了,還要再交通一下心腎,就好像磨盤一樣,豆子填滿了,還要再給它一個外在的力量,讓它運轉起來。心腎一交,身體的整個機能才算恢復了。

總的來説,地黃飲子是非常典型的陰陽雙補之劑,但更偏於温補,所以虛火比較重的人要謹慎服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9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神奇的配方,既補陰,又補陽,讓你不怕冷不怕熱不怕風不怕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