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師認為組方奏效,必須遵循中醫藥理論,理法方藥明確,辨證立法得當是基礎。在配伍中,如能
應用一些特殊少用之品
,常常出奇制勝,明顯提高療效,不可輕視。歸納先師常投的特殊用藥有此18味之多。
1
蒲公英
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經,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品。
先師用其清熱之性作寒性反佐,或輔助養陰清熱之品,或和胃消潰瘍,或用其利尿泄濕而清肝膽膀胱濕熱證。
2
白薇
味苦鹹,性寒,入肺肝胃經,為益陰清熱,利尿通淋,解毒療瘡之品。
先師用白薇於兩處,一是用其清熱益陰之力,善退虛熱,配在銀柴胡、青蒿之中退陰虛內熱;二是用其入肺泄熱之功,配在貝母、知母之中療肺熱喘咳。
3
射干
味苦辛、性寒,入肺肝經,為清熱解毒,祛痰利咽,消瘀散結之品。
先師用其降火利水,入肝之性,配伍在龍膽草、生梔子中,清降肝膽濕熱。
4
蛇牀子
味苦、性温,入脾腎經,為温腎壯陽,燥濕殺蟲,祛風止癢之品。多數醫者只知其燥濕殺蟲止癢之功,而用於濕疹膚癢帶下諸症。
先師用其2個作用,一是温腎壯陽,加入滋腎藥中,“陽中求陰”增強滋陰之力。二是温腎祛風,加入補肝腎,祛風濕藥中,治療風濕痹痛。
5
阿膠珠
味甘性平,入肝肺腎經,為補血滋陰,清肺潤燥,止咳化痰之品。
先師在養陰清熱法中,經常加入阿膠珠,並非用其清肺化痰之力,而是取其滋腎陰而潤肺燥之功,助君藥養陰而清其虛熱。
6
老鸛草
味苦性平,入肝大腸經,為袪風通絡,活血舒筋,清熱利濕之品,臨牀醫師常常疏忽其用。
先師認為老鸛草祛風利濕又通絡舒筋,最適宜於風濕痹痛,麻木腰痠諸證。
7
橘絡
味甘苦、性平,入肝肺脾經,為通絡理氣化痰之品。
先師不用其化痰之力,而取其入肝理氣通絡之性,配伍於疏肝調肝藥中,解肝鬱,理經絡,和胃氣。
8
三七粉
味甘微苦,性温,入肝胃心肺大腸經,為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品。
先師以粉劑沖服,調和氣血營衞,配在補氣養血藥中,起和血調氣作用,既助氣血之生,又能補而不滯;配在活血化瘀藥中,起散瘀而不傷正的作用;配在涼血止血藥中,起止血而不致瘀的作用;配在養陰清熱藥中,起調和營衞而退虛熱的作用。
9
鴉膽子
味苦性寒,入大腸肝經,為清熱解毒並治熱毒血痢,休息痢之品。
先師治療慢性腸炎久瀉之時,常用鴉膽子30粒吞服,用其清腸胃積滯之功能。
10
厚朴花
味辛微苦,性温,入脾胃肺經,為行氣寬中,開鬱化濕之品。
先師用其和胃化濕,在調肝和胃藥中經常加用,較之厚朴的温燥之性減弱,可避免温燥傷津之弊端。
11
扁豆花
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經,為和中化濕,健脾止瀉之品。
先師常在健脾之品中伍用扁豆衣,取其和中化濕,既利於健脾又善於化濕且無壅滯之弊。
12
密蒙花
味甘,性微寒,入肝經,為祛風清熱,潤肝明目之品。
先師用密蒙花並非取其祛風明目之力,而是在養陰清熱法中伍之,因其有清熱潤肝之功也。
13
丹皮炭
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腎經,為清熱涼血,活血散瘀之品。
先師用於陰虛內熱而見血證時,都是炒炭用之,一則清熱入肝,二則涼血止血,血止而不致瘀,炭用止血之力倍增。
14
荊芥炭
味辛微苦,性微寒,入肺肝經,為祛風解表,止血透疹之品。
先師用治血證均需炒炭,不僅減其辛散之力,且能引血歸經,增強止血功能。
15
肉桂炭
味辛甘,性熱,入腎脾心肝經,為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温經通脈之品。
先師炒炭用於血證,在陰虛內熱而見血證時,伍入肉桂炭可以引火歸源“從陽求陰”,又能防止血停致瘀,一般研末用3克沖服。
16
胎盤粉
味甘鹹,性温,入肺肝腎經,為益氣養血,補腎益精之品。
先師常用胎盤粉3克沖服來緩補胃氣,善後收功或用於健脾和胃時。
17
雲南白藥
為止痛止血要藥。
先師常用雲南白藥0.6~0.9克睡前吞服1次,除用以止痛外,還擴展應用到疏肝理氣,調和營衞,通氣活血等方面。
18
六神丸、犀黃丸
先師在內科病證中應用“六神丸”或“犀黃丸”,主要取其清熱解毒,活血祛瘀,散腫消炎之功,一般“六神丸”服5~10粒,“犀黃丸”服3~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