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鄰家小朋友,兩歲半了,已然是個能滿院子撒歡兒的小傢伙了。
大熱天兒,依然躲在媽媽抱在懷裏撒嬌。
媽媽滿頭是汗,背上還揹着一個購物袋,累得已經不行,和孩子商量讓她自己下來走,小傢伙就是不幹,一言不合就哭哭。
媽媽苦不堪言。
維尼也經歷過類似的成長過程。
1歲剛會走的時候,在家裏滿屋子跑,可是到了外邊就不想自己走,在公園裏看着陌生的人羣,一個勁兒説“媽媽抱”。
2歲左右,帶她去千山,全程讓我抱着,第二天我的兩條胳膊就已經抬不起來了。
不是她不喜歡走路,和享受獨立行走的樂趣相比,她更喜歡被抱着。
一、身高因素
我曾經俯下身,把頭低到她視線的高度,我看到的是公園裏沒有鋪好的黃土路、山路上人們各種顏色的褲子和髒兮兮的鞋。
但我將她抱起來,她的視野裏便出現了嫩綠欲將鑽芽的柳樹,融化開了的湖水。
她能在我的懷裏看到人們的臉,各種各樣的表情。
果然應了那句話:站得高看得遠。
孩子身高的原因和視野侷限,決定了他們更喜歡在成年人的臂彎裏看世界。
這也是為什麼,在孩子初期行走的時候,更適合帶他們去開闊的廣場、操場或者花園的原因:視野開闊,安全隱患降低,孩子自然能夠撒丫子奔跑了!
二、體能因素
畢竟還是孩子,我們走多遠覺得不費勁,但是對於孩子來説,200米就像當年紅軍長征的兩萬五千裏一樣遙不可及了。
維尼的幼兒園距離我家七八百米,每天早晨我拉着她的手去幼兒園。
這幾年一路走來,明顯的感覺就是,2歲半的時候她走200米就要我抱,因為實在走不動了,中途經過一個學校的小操場,我覺得那個操場小,而她卻覺得那個操場好大!
3歲半的時候,她會在要遲到了、不開心了偶爾讓我抱一段。
而現在,她去幼兒園是一路小跑,甚至跑得比我歡,想抱她,她都不願意了!
三、心理因素
除了身高和體能因素外,還有一個讓媽媽們都會為之心酸、為之感動的心理原因,那就是孩子對媽媽的依戀。
當一個嬰兒哭泣的時候,媽媽第一時間回應他,能給孩子充分的滿足。
這種回應的方式,很多媽媽都會選擇用自己的懷抱,將孩子抱起來。
我們經常用“抱持”一詞來形容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關注、包容、承接,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這個詞就是指媽媽能夠滿足嬰兒早期的各種生理需求。
在英國心理學家温尼科特關於“足夠好的母親”所必需的條件的觀點中,抱持是處於核心地位的。
嬰兒最需要的是一個充分的“抱持環境”,一個能夠使他們自身內在潛能的出現成為可能的環境。
媽媽的懷抱,是最温暖的地方。
儘管當孩子脱離了在懷裏嗷嗷待哺的嬰兒階段,但當他遇到陌生的環境,或者覺得缺乏安全感的時候,母親的懷抱是一個能充分給他安全感地方。
所以,當孩子張開小手求抱抱的時候,多數是他依舊想在母親的懷裏多呆一會兒,他想借此表達對媽媽的依戀。
不抱他,不代表不愛他
每個媽媽或許都會意識到:不抱孩子,不等於不愛他。
其實在嬰兒時期被給予了充分抱持的孩子,內心會建立和媽媽愛的鏈接,孩子會體會到愛以其他的方式存在,而不一定非得是媽媽的懷抱。
對孩子的愛,從不刻意為之,抱與不抱也是如此。
當自己真的很疲憊,不妨告訴孩子:媽媽很累,不抱你了。
媽媽的態度,要温柔而堅決。
此刻不管孩子是哭鬧還是不甘心,都不要在因為不忍心而放寬自己的底線。
因為,渡過了嬰兒期的孩子,就應當於外界建立更豐富的連接了,如果孩子一直黏着媽媽,建立不起與媽媽的界限感,也建立不了與其實事物的興趣。
3招讓孩子愛上“自己走”
在曾經和維尼的“鬥智鬥勇”中,我嘗試了一些方法,覺得甚是好用。
1、事前約定
有段時間維尼姥姥做手術,在養傷口的過程中不能用力。
我告訴維尼,姥姥病了,她不能抱你,但她依舊愛你。所以,你和姥姥單獨在一起的時候,可以自己走。
維尼問我,那媽媽、姥爺、爸爸能不能抱她?
我説:能,但你已經是大孩子了,出門的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從家走到車站,好不好?到車上坐座位了媽媽再抱你。
維尼記住了約定,姥姥帶她出門的時候就自己和姥姥慢慢走。
我帶她的時候,她按照我們的約定自己走到車站。
遵守約定,我獎勵一個大大的擁抱。
會用語言鼓勵,也會給她精神上的獎勵,她愛看書,晚上我抱在懷裏,繪本多講兩本。
2、藉助遊戲的力量
數路上的樹、數電線杆,和孩子玩“龜兔賽跑”的遊戲。
和孩子一起行走設定好目標:走到第三個電杆那裏,抱一小段。
有了目標,再和孩子比賽,孩子都是希望自己能夠贏,都喜歡爭第一,和他比賽吧!
一旦孩子到了目標,他獲得了第一名,停下來要你抱抱的時候,一定要履行承諾呀!
3、轉移注意力
孩子耍賴求抱走而媽媽真的累得不行,不妨用外界的新奇事物暫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和孩子一起去向前尋找探索的目標,孩子的注意力暫時被轉移了,也給媽媽一個喘息的時間。
區別“一直抱”和“抱一下”,抱應當成為鼓勵和肯定
父母可以將抱當成一種鼓勵和肯定。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件事,當孩子履行了承諾時,用“抱”的方式給予鼓勵。
如果孩子因為受了委屈、需要發泄情緒時,媽媽的一個抱抱也是非常管用的安撫方式。
孩子終究是要長大,要嘗試着去歷練,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
終有一天,他的視線高度會超過於你,而無論你怎麼拼盡全力,都無法再跟得上他的步伐。
和孩子之間,心中有愛,正視離別。
正像龍應台在《目送》中所説: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