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裏淘氣,外面畏縮,你有退後性孩子嗎?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健康

我相信我們周圍一定有這樣的孩子。他們在家裏很淘氣,但當他們看到陌生人或幼兒園,他們變得很聽話,甚至有點孤獨。他們不嘗試集體活動,不與紅臉紅耳的老師交談,也不在外人眼裏顯得很聽話。但作為父母,他們會因為害怕社會問題而陷入焦慮,長期的問題會進入一個無法融入社會的大家庭。其實,這樣的寶寶在心理學領域被視為後退寶寶,這種寶寶平日與親人交往沒有障礙,但在陌生的環境中,卻顯得格格不入。他們非常敏感。只要他們覺得有輕微的危險,就會馬上躲起來,這會傷害很多家長,那麼面對退縮的寶寶,我們如何進行科學的引導呢?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後退寶寶的育兒知識。

我的小侄子是一個十足的後退型寶寶,每日在家中不是上竄下跳就是甩鍋打碟,雞飛狗跳的日常狀態家人都習以為常,可奇怪的是一出門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家裏的“本事”一點也使不出來。記得有一次在電梯裏遇到樓下的鄰居,小傢伙就是不喊人,還躲在大人後面,更別説與他人正常交流了。之後,進入幼兒園老師也經常反映,孩子不太愛講話,也不願意主動融入這個集體,老師引導教育起色也並不大。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後退型寶寶,面對陌生壞境習慣性畏縮,不願意主動嘗試新鮮事物,從心理學角度去講的話,這類寶寶多發於5-7歲之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心理障礙現象,短暫的異常表現其實並不妨礙其成長,但是,如果時間積壓的太久,對寶寶以後的人生道路和心路成長都會有不小的影響,因此,家長適時的改變與引導則變得極為重要,而在這之前,我們要先搞清楚造成這類寶寶退縮的原因。

首先,基因遺傳佔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這類寶寶往往隨着時間的推移社交能力會慢慢實現自我轉變,我們稱之為“慢熱型”,慢熱型的寶寶畏縮時間不會太久,這一點家長其實很好區分,這是骨子裏帶的,想要改變確實需要很長的時間與實踐,但是,在筆者看來,慢熱型寶寶無需認為改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羣中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我們有權利成為任何一種以自我最舒適的存在方式去生活,因此,如果你家的寶寶屬於慢熱型,並不是什麼壞事,只要不影響日常社交與生活,其實並無礙。

其次,現如今在老人帶孩的大環境中,隔輩親愈演愈烈,對孩子的溺愛與寵溺使其在家中無法無天,而對於陌生的壞境又很少去接觸,因此,導致其後退行為的發生。所以,父母在有時間有能力的情況下,還是要儘量自己帶寶寶,如若實在沒有時間,與老人的教育方式也一定要統一且得當,過分溺愛自古以來都沒有什麼大益之處,適當的磕絆式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

再次,父母的過分批評與懲罰也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缺少膽識,無法在一個大環境中獨立,長此以往,孩子對於自己的綜合評判極度降低,一個連自己都無法承認自己的個體又怎能在羣體中立足呢?因此,在筆者看來,挫折式教育也要講究適度,更可況“棍棒底下”的教育在新時代已不適用,除此之外,家長作為第一監護人和責任人也有義務多補充一些科學的育兒方式。

那麼,在我們瞭解了後退型寶寶的形成原因後,該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的指引呢?

隨之年齡的增加與周圍環境的變換,寶寶們接觸到的人與事越來越多,從零到一的過程對於未經世事的孩子來説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因此,此時的愛才是最重要的。當孩子表現出敏感、害怕、畏縮、不勇敢等狀態時,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其強大的信心,多多鼓勵孩子,讓他知道他的身後永遠有父母的守護,這是幫助他邁出的第一步。

除此之外,我們要主動鼓勵孩子多多接觸新鮮事物,小到一次摔倒自己爬起來,大到一次主動走進羣體互動,我們要相信他們有這樣的能力與力量,在一定安全範圍內,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同時,可以多邀請同齡寶寶來家中做客,日常的角色扮演遊戲也是不錯的一種改善互動方式。

最後,多帶寶寶去一些視野寬闊的户外場所,讓他慢慢熟悉大環境,不再侷限於家中或小區內的固定環境之下,對寶寶的交往改善很有幫助,週末也可以帶寶寶去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電影,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寶寶建立一個獨立健全的人格,也對未來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因此,面對後退型寶寶,作為家長要避免表現出極度的焦慮,而是要轉換教育思維,用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來和寶寶一同度過難關,你的信任與指導是幫助寶寶改善的強大後盾,我們更需要的是用一種理性的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除此之外,家長對於孩子的態度也很重要,由於身心發展條件的限制,他們會依賴外界的反應來評判自己的所作所為,所以,要想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獨立人格,父母的榜樣性不可或缺。最後,希望每一位後退型寶寶都能飛翔更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