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人才林立的時代,在某些方面傑出的人才,要麼是擁有高智商,要麼是擁有高情商,要麼是有過人的耐力和膽識,讓我們這些普通人望塵莫及。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是其中的一員,雖然羨慕那些天才,卻總覺得他們距離我們非常遙遠。
其實我們都誤會了,我們父母是距離天才最近的,那些天才小時候身上有許多“怪癖”,在大人看來都是不可理解的,這些“怪癖”可能在你家娃身上也能找到,只不過都被無知的父母無情地從根上斬斷了,使得這些本來非常出色的“天才好苗子”從一開始,就成為了普通人。
這些天才小時候的表現,是不是跟你的娃很像?
前段時間有一位95後中國天才,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震驚世界。他就是“石墨烯駕馭者”曹原,22歲就成功做出石墨烯超導實驗,解決了世界百年難題。在年度影響世界的十大科學家中,位列第一名。
用3年時間完成小學、初中、高中的全部課程,中學課程僅用了1年多時間就學完,14歲以669分的高分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學習,16歲去密歇根大學學習,18歲就讀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收穫無數獎項。
曹原從小就是父母眼中的搗蛋鬼,家裏所有能拆的東西就拆得七零八落,特別喜歡拆電子器械,被破壞的家用電器不計其數,電路拆裝輕車熟路。
曹原對任何事情都充滿好奇,爸爸媽媽解答不了的問題,他就自己去查資料做實驗,弄明白為止。有一次實驗需要硝酸銀,沒有材料,他就把媽媽的銀手鐲拿來,人工提煉了硝酸銀,為此媽媽也是無可奈何。
除了曹原,歷史上許多大人物小時候也是有“怪癖”的孩子。
愛因斯坦4歲才開口説話,7歲才開始認字,他説話以前,父母一度以為他是個啞巴。
牛頓小時候成績糟糕透了,6門功課不及格,老師認為他智力有問題。但他動手能力極強,經常自己琢磨一些小玩意兒,做出來給大家演示,不成功就繼續改進。
愛迪生小時候反應速度很慢,經常一個玩具玩一整天。
大文豪托爾斯泰上學時因為成績太差被退了學。
丘吉爾小時候是個孩子堆裏的“孩子王”,喜歡發號施令,帶着一幫孩子們調皮搗蛋。
……還有很多例子,這些天才小時候甚至還不如普通孩子令家長省心,他們都是因為父母的積極引導,才有了後來的偉大成就。
天才身上的4種“怪癖”,你家娃身上也有,不要輕易扼殺
★看某個東西發呆
心學大師王陽明小時候不滿足於私塾先生教的東西,自己對着院子裏的竹子,看了足足7天7夜,突然開悟,由此創立了心學。
當孩子看着某個東西發呆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他的大腦此刻正在做着高速運轉,思考其中的奧妙。孩子大腦中的那個世界,是大人們很難進入的。
★抱着一個玩具玩一整天
著名學者于丹説自己的女兒,家裏一大堆漂亮貴重的玩具,女兒看都不看,唯獨對一個小瓶子感興趣,擰開蓋上,蓋上再擰開,能玩一整天。家人以為孩子有問題,可是于丹説:“她是我女兒,為什麼不尊重她呢?”
孩子只有在反覆研究一個事物的過程中,才能學會這個東西的原理。玩具越多,越破壞孩子的專注力,能抱着一個玩具玩一整天的孩子,都是專注力超強的。
★敏感愛哭
很多家長説,孩子特別愛哭,動不動就掉眼淚,顯得特別沒出息。有的孩子看個動畫片都能哭,這是好現象,這種“玻璃心”的孩子,情感鏈接極好,情感細膩,敏感,共情能力也非常強,只要稍加引導,説不定就是下一個文學大師。
★破壞大王
像曹原這樣的孩子太多了,能把家裏的每樣東西折騰出花樣來,這説明孩子的思維活躍,空間思維、邏輯思維突出,能舉一反三,是十足的天才苗子。
孩子成為天才還是普通人,家長的引導是關鍵
◆給予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
尊重和理解是第一位的,給孩子自己成長的時間和空間,有了陽光和雨露,父母只需要靜待花開。
◆允許情緒發泄
父母要學會情緒引導,允許孩子有發泄情緒的渠道,讓他充分感知世間的每一樣事物,多帶孩子出去擴擴眼界,增長見識,讓孩子多體驗,多嘗試。
◆創造條件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孩子創造條件,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要給他留任何遺憾。
◆保護想象力
孩子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無論是什麼作品,都不要指手畫腳,你的建議會給孩子的想象力形成束縛,只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就好。
最好的教育,不是裝滿一桶水,而是點燃火炬。
孩子不是一部機器,而是一座花園,需要的不是修理,而是愛的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