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這個“壞習慣”其實是聰明的表現,家長別再隨便制止了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各種讓人頭疼的問題就開始出現,比如“扔東西”。對於大人來説,寶寶喜歡扔東西很讓人頭疼,但對於寶寶來説,不一定都是壞事。
原因一:寶寶在探索新世界
寶寶的成長過程就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探索世界的過程。在1-3歲左右,隨着身體的發育,他們會對周圍的事物展開越來越多的探索。
當他們扔出去一件東西,發現東西可以瞬間“消失”又“出現”,就會對這種現象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就會反覆重複這個動作。這是寶寶探索因果邏輯關係的表現。
另一方面,扔東西的動作對於寶寶來説是一項綜合技能,既包含“扔”這個大運動,又包含手部的精細動作,經常做對寶寶是有好處的。
如果寶寶是因為這種原因扔東西,家長可以在寶寶扔東西的時候,把寶寶隨手扔的東西換成玩具球之類的,陪伴寶寶一起玩。
這樣既避免了可能發生的危險或損失,又能夠讓寶寶得到適當的鍛鍊,一舉兩得。
原因二:寶寶想要藉此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寶寶在與大人相處的過程中,會學習很多應對模式。這些應對模式經過反覆的檢驗,被他們發現很有用,於是寶寶就會在需要的時候應用這些模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寶寶想要陪伴,嘗試和爸爸媽媽説了不管用,可能爸爸媽媽正在忙,於是寶寶扔了手裏的東西,這回爸爸媽媽馬上就過來了。
於是寶寶發現扔東西可以讓爸爸媽媽來陪自己,下一次就會用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還有一些情況,寶寶在扔東西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制止反而很開心,寶寶就會認為這種行為是一種好的行為,就會不斷地重複。
很多時候,父母無意的反應會強化寶寶的應對模式,導致壞習慣的形成。
由此可見,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帶着一份覺察和用心,及時發現孩子出現的問題,也要用心去反思自己的養育行為。避免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導致寶寶形成錯誤的應對模式。
如果寶寶已經養成了扔東西的應對模式,父母也不要對寶寶的行為發脾氣,可以通過正確的回應來改變他的應對模式。
比如,爸爸媽媽可以在寶寶扔東西的時候,告訴寶寶,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如果寶寶想要陪伴,可以直接告訴爸爸媽媽,而不是扔東西。
當然,這麼説完之後,爸爸媽媽在寶寶提出要求的時候一定要有所回應,否則,寶寶無法建立正確的應對模式。
原因三:寶寶通過扔東西來發泄情緒
寶寶扔東西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發泄情緒。寶寶情緒調控能力不成熟,一般情況下,他們有情緒時,馬上就會釋放出來。當寶寶生氣的時候,就可能通過扔東西來發泄,根本不會考慮後果。
如果寶寶是因為發脾氣扔東西,就需要父母格外注意。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的處理方式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問題加重。
父母首先要意識到寶寶情緒調控能力的侷限,接納寶寶發脾氣的行為,不能要求寶寶和成年人一樣。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先處理寶寶的情緒,再解決問題。
很多爸爸媽媽看到寶寶扔東西,雖然不會指責,卻會馬上給寶寶講道理。殊不知,這時候寶寶的情緒還沒有處理完,父母的任何道理寶寶都是聽不進去的。
《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中説:“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因此,先處理掉寶寶的壞情緒,等寶寶的感受好起來後,再解決問題就事半功倍了。
所以,寶寶扔東西,不管是探索世界還是發泄情緒,其實都是寶寶自我意識在逐漸展現的表現,不是壞事,大人也不用緊張,或者忙着去指責,而是要適當地引導,“壞習慣”也能變好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