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講:虛則補之。顯然,正氣不足屬於虛證,虛證的人往往身體虛弱,那就應該進補。可是有時明明是虛證,卻補不進去。這是怎麼回事呢?
俗話説“虛不受補”。為什麼正虛之人,服補藥卻沒有效果呢?我從臨牀來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則,藥不對證。
虛證的範疇很廣,有陰虛,有陽虛,有氣虛,有血虛,由此而產生了不同的補益方法,有滋陰,有壯陽,有益氣,有補血。若能對證用補,方證相應,當然可以取得補益效果。
若不辨其證候偏陰偏陽,偏氣偏血,也不管補藥的性味歸經,一味濫用補藥,就會產生“虛不受補”的情況。
人們通常所説的“補”是指温補,其實從中醫來看,“補”包括補陰、補陽、補氣、補血等,不同情況要用不同的補法,用藥也有涼補、温補等不同。再者,補陰有陽中求陰之法,補陽有陰中求陽之法。若不別陰陽,隨意濫補,就可能補錯,導致補不進去。
二則,虛火上浮之人容易虛不受補。
從臨牀來看,體質偏於陰虛火旺的人最容易補不進去。為什麼,因為其陰精不足而陽氣上浮,稍用點補藥就會上火。老百姓往往把這種情況稱為“虛不受補”。
凡是陰虛火旺之人,往往體型偏瘦,伴有口乾、眼乾、眠差、煩躁等不適症狀。此時可採取陽中求陰之法,一邊補陰,一邊引火歸元,如此既可達到陽生陰長的效果,又可預防產生虛火上浮。
三則,五臟六腑機能偏弱之人容易虛不受補。
五臟六腑機能偏弱,其整體正氣不足,若補益藥一重,就可能產生不耐受,導致虛不受補。
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認定的補品,多屬偏於温熱的,而五臟六腑機能偏弱之人其體質非常脆弱,也非常敏感,用藥稍過則不能耐受,容易出現胸悶、胃堵、頭暈、心悸等現象。
“王道之藥無近功”,即是針對此種情況。王道之藥通常指作用柔和的中藥(霸道之藥通常指作用猛烈的藥),嬌弱之人用藥也務必柔和體貼,雖然效果並不能馬上顯現,但是長期堅持服用必有良效。
進一步説,五臟六腑機能減弱的核心,往往在於先天之本的腎虛以及後天之本的脾虛。可根據體質情況,考慮先補腎,後補脾;或先補脾,後補腎;或補脾與補腎同步進行。
一般來説,脾胃主運化,若脾胃虛弱,就容易出現一補則胃堵、胃脹等不適。此時不妨先調養脾胃,使脾胃緩緩恢復運化功能後,再考慮進補。
四則,肝鬱體質者容易虛不受補。
從臨牀來觀察,肝鬱體質之人往往情緒不好,這類人容易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
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七情內傷,導致肝鬱氣滯,影響肝主疏泄的功能,就會出現肝鬱氣滯,或肝鬱化火,稍補則易動火;或肝鬱傷脾,導致脾失健運而無力運化補藥。
對於肝鬱體質之人,建議一方面調暢其情緒,使肝氣歸於平和,肝能正常疏泄;另一方面,用湯藥或針灸調暢其氣滯,使氣不滯,則脾胃得運。
五則,痰濕體質者往往虛不受補。
臨牀上常見有痰濕體質之人,其體內痰濕膠着,容易阻氣傷陽,也容易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此類體質的病人需行看其舌象,其舌苔往往厚膩。
此時若不先清理其痰濁鬱滯,而單純地應用補品,就容易加重痰濁的鬱滯,導致越補越不舒服。臨牀所見,有的病人用上大量的黨蔘、黃芪之類的補藥後,卻感覺更加乏力。
對於痰濕阻滯之人,一定要先將體內痰濁清理乾淨之後才好進補。我的觀點是,觀察其舌象,當苔厚膩退去,即可考慮應用補法。
六則,瘀血體質者容易虛不受補。
瘀血體質者,不要輕易進補。其一,血瘀則阻滯氣機,容易導致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其二,瘀血日久,血中鬱熱日深,若進補就容易導致血熱加重;其三,瘀血體質者出現虛證時,若貿然進補,會加重瘀血體質。
從臨牀來觀察,不少老年人患有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雖然其有虛證,但亦存在着瘀血體質。此時進補當非常謹慎,以免出現問題。
我的觀點是,在補益的同時,需配伍疏通氣血,使補中有通,通中有補,這樣方可達到好的效果。臨牀所見,有的老年人疾病持續加重,往往與濫用補藥有關,因為老年人脾虛,運化功能下降,補益過多就容易阻滯氣血,造成疾病。(董洪濤)#虛不受補
#虛不受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