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中華傳統美德,當今社會強調合作,在社會中存活,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並不是每一位孩子天生就有分享精神,有些孩子喜歡獨自佔有食物和玩具等,父母擔心,孩子這樣是不是太自私了?孩子的這類表現是保護自己的天性。從不願分享到心甘情願地分享,需要一個過程,而家長需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分享觀,讓分享的品質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懂得分享的人就如同乘上了人生道路上的順風車。
首先,從心理上引導。找出孩子不愛分享的深層原因。一些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缺少與人溝通相處。一方面,父母應該多關愛孩子,加強對孩子的溝通與理解,孩子感應到愛,才能將愛分享出來,因為喜歡,所以分享。另一方面,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在與朋友的相處過程中互相分享食物、共享資源,培養出孩子樂於分享和開朗大方的品質。孩子都是聰明的,他們在分享時也在潛意識裏做着利益分析,即判斷自己作出這個行為的得與失,孩子平衡好適當付出與合理索取的關係有助於孩子更好的認識自我、收穫成長。家長可引導孩子分享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不愛分享只能獲得眼前利益,愛分享能獲得長遠利益,莫因小失大。
其次,從行為上引導。家長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將食物或日常用品分享給鄰居,孩子耳濡目染,也將食物或學習用品分享給自己的同學,助人即是助己,孩子在分享過程中收穫友誼。家長及時口頭表揚,孩子因分享上收穫了成長的快樂,便更樂意去分享。大人也可以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甚至經驗教訓、成長故事,並鼓勵孩子也用同樣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大人,讓"分享"的行為在親子間成為一種習慣。
另外,從外界中進行引導。一方面,增長孩子的閲歷,讓其明白世界格局之大,唯有交流和分享才能造就強大。通過旅遊、參加社會實踐、閲讀書籍等方式,活躍孩子的思維並豐富孩子的經歷。家長鼓勵孩子與人分享自己的物質或知識,而不是自娛自樂。另一方面讓孩子接受一些挑戰或挫折,會讓原本不諳世事的孩子明白有些事情單憑個人的力量很難解決,而相互分享讓人們團聚起來,更能戰勝困難。
最後,在當今共享經濟時代,人與人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分享應當被提倡,但不應當被鼓吹!分享應在滿足自身欲求的基礎上進行,孩子要學會保衞自身的合法權益。我們鼓勵共贏式分享,而不是犧牲式的分享。引導孩子分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父母與孩子雙方耐心學習,相信最終能收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