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經過歲月的洗禮,家中老人往往能有大把的經驗傳授給我們。然而,隨着身體和心理的變化,老年人也有搞不定的麻煩,特別是容易被養生謠言矇騙。
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是代表我國最高學術地位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健康就是大道至簡。他們的養生經,值得每個人看一看!
01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人的身體好比發動機,發動機的汽油好比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人所攝入的這些營養的消化,好比汽油的燃燒離不開氧氣,人通過運動充氧,使“燃料”燃燒,才能獲得動力。
把鍛鍊身體看作像人每天必須吃飯一樣重要。再忙再累,也決不放棄鍛鍊。尤其外出開會時,哪怕席地做幾個俯卧撐,也要達到鍛鍊的目的。
02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益新
很多人都對健康的四大基石瞭如指掌: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然而,現實生活中呢?有不少人依舊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埋頭苦幹”,吸煙、喝酒、大魚大肉、通宵熬夜、吃夜宵、不吃早餐、吃飯不定點、飽一頓餓一頓、不鍛鍊、長期悶悶不樂……直到生病了,身體累垮了,才被迫停下來!
怎麼治怎麼防?答案是預防得走在前面。首先就要對吸煙、酗酒、暴飲暴食、長期熬夜、不重視鍛鍊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大聲説“不”;其次,生病了,不要諱疾忌醫,也不要病急亂投醫,應該以坦然的心態和醫生溝通,配合醫生積極治療;再次,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防病治病科普常識,請務必記住:“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處方是知識。”
03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
早晨空氣裏氧含量較少,特別是在樹林裏,因為植物在夜裏是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寒冷會刺激身體,誘發血管痙攣,使突發事件增多。
另外,清晨血黏度高,血壓容易升高,早晨還是中風、梗塞等疾病的“魔鬼時間”。下午4點~5點是一天中最適合鍛鍊的時間段,而上班族最好在晚飯後2個~3個小時鍛鍊。
04
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
幾十年前我們一年都吃不了幾口肉,而現在大部分家庭幾乎頓頓都要有肉。我所在的上海中山醫院心內科的病牀數,十年前有88張病牀,病人要排半年才能進,而現在增加到192張病牀,卻排半年絕對排不進來。這很能説明問題。
肉類吃得過多造成了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吃得不健康,運動量少了,疾病自然就多了。
05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
在我看來,沒有不健康的飲食,只有不健康的搭配。陳君石院士始終保持着健康的標準體重,説起來,他有自己的一套“飲食經”。“什麼都吃,飲食多樣化,這樣就能很好地保障食品安全與健康。”“拿韭菜來説,確實存在一些農藥殘留的現象,但一星期吃一次,能吃進去多少農藥?什麼都吃一些,什麼都不多吃,即使攝入的食物中含有一些有毒、有害物質,只要總量不超標,對人體仍然是安全的。”
除了飲食多樣化,我的“飲食經”還有吃得少、會搭配兩個特點。我飯量一直都比較小,從來不“貪吃”,所以幾十年來體重波動一直沒有超過5公斤。此外,他很會搭配食物,比如紅燒肉,很多人怕油,不敢吃,我卻照吃不誤,只是注意當天別的高脂食物儘量少吃或不吃,另外多攝入一些蔬菜水果平衡一下。
06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
保持平和的心態,是一種最佳的態度,也最利於健康。太過焦躁,太過功利,不利於開展工作,對自己的身心也不好。做人一定要心態平衡。不要想這想那,更不要抱怨,擺正自己的位置,心態平和,這對抵抗疾病,保持身體的健康有很大幫助。
追求生命質量
千年的文化習慣深入骨髓,再加上如今人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條件改善,對生活的需求不再止步於温飽,而是追求健康、有質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