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寶寶人生中首個“叛逆期”,寶媽試試這幾招,讓娃變身“小天使”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健康

當寶寶從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變成滿臉寫着“我不好惹”的“小魔鬼”,媽媽一定要穩住情緒。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朋友玲玲最近在帶娃時頻繁地抱怨和吐槽:寶寶突然變得扭得很,沒有之前那麼温順乖巧,總是喜歡和自己對着幹,“過來洗手好不好”“不要”“寶貝,該睡覺啦”“不睡覺”“多吃點青菜”“不想吃……”

圖文無關

寶寶開始對媽媽的任何要求和建議都“不要”,像是有了自己的想法,越是不讓做的事情非要做,一旦明確拒絕,寶寶會大發脾氣,搞得玲玲煩惱不已,其實,這是寶寶正在經歷可怕的叛逆期。

寶寶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三個叛逆期,依次是寶寶叛逆期(2~3歲)、兒童叛逆期(7~9歲)、青春叛逆期(12~18歲)。而玲玲寶寶正在經歷的就是寶寶叛逆期,在不同的時期,孩子會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和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該“對症下藥”。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一般而言,孩子在1.5歲~2歲左右開始出現執拗期,又稱為“可怕的兩歲”。此時的他們從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變成滿臉寫着“我不好惹”的“魔鬼”。

因為各項能力的提升,他們對外界的認知越來越清晰,獨立意識開始萌芽,渴望表達自身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順從家長。

孩子滿2歲時,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和自我意識,説話不由自主地轉變為“我想”“我要”“我不”“我的”,如果媽媽沒有按照寶寶的意願來,加上寶寶沒有足夠的語言表達自身的不滿,只能用“反抗”“叛逆”等方式宣告主權。

最常見的就是撒潑哭鬧作為反抗,其實,這是孩子的天性和需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發泄口,才能順利度過這個時期。

加上對新鮮事物的渴望度越來越強,寶寶想要了解外界的求知慾與日俱增,此時任何沒有接觸過的事物都是新鮮的,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摸一摸、嘗一嘗、看一看,總是喜歡問“為什麼”,如果媽媽嫌棄寶寶吵鬧,不搭理或者搪塞孩子,可能會讓其感到煩躁。

叛逆期是寶寶成長的必經之路,其實,換個角度想想,寶寶之所以叛逆是因為大腦發育更加成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説明孩子正在變聰明。只是不少家長面對這種情況不知所措,使自己時刻處在抓狂、憤怒、無奈等情緒中,其實只要用對方法,肯定能把小惡魔收拾得服服帖帖。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叛逆期?

家長最好能在寶寶剛出現叛逆苗頭時,因勢利導,從而減少叛逆期可能產生的不良後果。

1、尊重孩子的想法

這一階段的孩子既然有了自己的認知,父母就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對於寶寶自身的需求和認知不要一味地禁止,儘量採取一種可供選擇的方式,讓寶寶獲得自身的決定權,比如寶寶不想吃青菜,你可以詢問寶寶是吃小白菜還是空心菜?這樣既給了寶寶當家作主的感覺,又避免家長隨心所欲地為孩子做決定。

2、培養孩子的“共情心理”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其實本質不壞,他們內心十分柔軟,如果媽媽對寶寶進行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那麼就會減少他們破壞性行為的發生幾率,舉個例子,寶寶喜歡碰觸插座,媽媽不要説“你不許碰,很危險,”而是告訴寶寶“寶寶,你這樣做,媽媽會很擔心害怕,而且你自己也會痛的。”這樣做巧妙利用寶寶的同情心,自然不會激起叛逆心理。

3、“禁止”孩子轉為鼓勵

處在叛逆期的孩子,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父母只是用強制的語氣限制孩子的行為,他們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繼而與媽媽的想法背道而馳,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要責怪孩子不聽話,這是孩子為了滿足獨立和探索欲的表現,是他們獲得新知識去做新奇、刺激事情的途徑。

其實,家長不要命令禁止孩子做什麼,而是鼓勵娃去做,比如“寶寶,你的玩具不要再亂丟”,改為“寶寶,我們一起將玩具收進箱子裏,比賽看誰快哦!”收拾期間來一句“寶寶,你真棒,媽媽都趕不上你了。”這種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