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很多篇文章中説過這樣一個觀點:兒童口吃和成人口吃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東西。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引起兩者的病因並不相同,前者更多是生理因素導致的,後者則更多是與心理狀態的糾纏。
一些家長在諮詢口吃問題時,描述的一種情況非常相似:孩子説話時間正常,也聽得懂大人的問題或指令,就是説話有點結巴,家長覺得那是孩子學舌的正常情況,也就視而不見。後來孩子大一點了,口吃反而愈加嚴重了。
兒童口吃是正常現象嗎?
一般情況下,口吃是不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好轉的,如果幹預不當,甚至會加快口吃的嚴重程度。雖然不同每位口吃者都有不同的症狀和發展過程,但總體來説前期總是會出現非自願的音節重複、停頓、語音拖長,並伴隨因為想努力發音而做出的一系列附加動作。
這些口吃兒童中的一部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吃,而是“發育性不流利”,5歲前還在語言發展期的孩子因為其發育特點而多發,是暫時性的語言不流暢,八成的“發育性不流利”在入學後會自行消除。
剩餘的兒童就是真口吃了,這些兒童絕大多數是因為先天生理缺陷或者後天模仿而導致出現一系列口吃針狀,其後果我們就不再展開詳談了,大家可以翻看一下以往的文章。
所以,問題的答案就是:很遺憾,兒童口吃並不正常。很多家長把這種不正常當作孩子發育的偶然現象,對其置之不理,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一些朋友的問題又來了:對口吃不管不顧,口吃會越來越嚴重嗎?
當然會。口吃不像感冒、外傷等疾病一樣,有抗體、白血球在對抗病毒和細菌,口吃是一種語言失調問題,矯正口吃的過程就像練習騎車,剛開始充滿荊棘,總是摔跤。一旦找到竅門,或者發音走上正規,就再也不會出錯了。
孩子在剛開始染上口吃毛病的時候,或許是因為自身比較緊張、要説很多話之前,或者壓力交流時。這時的口吃只是單音節的重複或停頓,並不明顯,孩子自己也注意不到。
慢慢地,口吃變成了兒童在説話時隨時會發生的問題,頻率提高,磕巴的字詞可能會變多,孩子自身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會用好發音的字詞代替某些發不出的音節。
再往後發展,口吃就成為了孩子最嚴重的問題了。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出現某些心理問題,口吃也從單純的生理問題逐漸向心理問題轉化。孩子會刻意迴避某些需要大段論述的場合,對自己的口吃問題產生窘迫感、恐懼感,害怕與他人交流,社交圈子逐漸縮小,甚至產生自閉、抑鬱傾向。
不僅口吃,語言障礙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不容忽視的。當家長髮現孩子有口吃跡象時,不能忙亂慌張、不知所措,也不能過於淡定、順其自然,聰明的家長一方面科學引導孩子的語言狀態,並記錄孩子的情況,一方面積極與醫院、矯正機構聯繫,傾聽專業人士的建議,及時發現,及早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