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沒有數據分析思路,該怎麼辦?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健康

編輯導讀:對很多產品經理而言,做數據分析好像就是數據採集然後進行分析這麼簡單。實際上,數據分析是一個嚴格的工作流程,不是簡單的手機-分析就完事的。這篇文章,作者以一個風趣幽默的案例,告訴你數據分析怎麼做。

很多同學苦於沒有數據分析思路,工作中要麼是對着數據發呆,要麼不知道怎麼用數據來論證業務問題。上網查文章,看到的都是:什麼結構思維、對比思維、底層思維這種似懂非懂的詞。今天我們通俗講解一下,該怎麼形成思路,保證人人都聽的懂。

一、基礎的分析思路,這麼建

最近天氣多暴雨,某天你走在街上,被突然襲來的暴雨淋了個落湯雞。猛跑回家,感覺身上很冷、發抖、打噴嚏。你會怎麼想?

——生活的常識告訴你:可能感冒了!

這時候你可能會選擇不理它,扛過去就好了;也可能吃點感冒藥——因為你假設自己感冒了。

過了幾天,沒有發冷、發抖、打噴嚏的症狀了。

你覺得感冒好了,就不會再吃藥。但是如果你發現自己還是沒好,甚至覺得頭好燙——媽呀,趕緊找個體温計測測。

一看38度,心中頓覺緊張,於是跑去看醫生。

這就是一個完整的數據分析思路的例子。

很多同學可能會納悶——啥!這就數據分析了?底層邏輯、裂變思維、CNN模型呢?

除去各種玄幻的名詞,除去巨複雜的統計學、數學方法,分析的本質就是這麼簡單:

  1. 觀察現象(冷、發抖、打噴嚏)
  2. 結合原理(感冒的症狀)
  3. 做出推論(我感冒了)
  4. 採取行動(吃藥/扛過去)
  5. 驗證假設(吃藥3天/扛了3天)
  6. 進一步分析(症狀消失/症狀加劇)
  7. 進一步行動(不理它/看醫生)

分析思路跟具體工具關係並不大,沒有數據的年代,還有定性分析方法;有數據的年代,還有基於調查問卷數據的調查分析,有基於交易數據的經營分析,有基於用户APP/網站行為的“大”數據分析。

數據來源越豐富,數據越準確,可用的分析方法越多,結果也越精確,但基本思路是一樣的

二、進一步的提升思路,這麼做

那既然分析思路是這麼簡單的東西,為啥總感覺很難找到呢?

注意:上邊的例子看似簡單,可背後有一些基本前提:

  1. 觀察到位:我們觀察到了冷、發抖
  2. 瞭解原理:我們知道感冒有這些症狀
  3. 可以採取行動:我們能決定吃不吃藥
  4. 可以觀察到行動結果:我們能觀察到吃藥效果

這些前提在真實工作中,常常不存在。

  1. 數據分析師不瞭解銷售/運營/產品/售後到底在幹啥
  2. 數據分析師只懂跑數,對銷售/運營/產品原理一竅不通
  3. 業務行動計劃不知會數據。到底有沒有整改問題,啥時候改,改成啥樣,都不知道

以上都不知道,自然沒法把分析邏輯和業務結果聯繫起來,經驗也沒法積累。

這就好比一個人,既沒有淋過雨,也沒有醫學常識,每天坐在空調房裏敲鍵盤。你去問他淋雨了不舒服會怎樣,肯定是問不出個所以然的。

想這一步困境,懂醫學常識是必然的——就像醫生診病,不見得醫生非要把所有病都得一遍,但是懂醫學理論,就能有條理的診斷病情

當然最好的狀態,是建立起:設定數據指標→數據監控過程→數據預警問題→分析問題→探索對策→進行測試→驗證假設→總結經驗→循環監控的流程。

很多同學羨慕的所謂“大廠經驗”,其實只是這套流程運轉的比較順利而已:

三、更復雜的思路,這樣想

然而只懂醫學理論,還成不了真正的醫生。

因為現實中能一見到醫生,能清晰的説出:“自己從27號開始發燒,已經持續到今天,期間體温沒下過38度,27號淋了雨,沒有其他症狀,沒有喉嚨痛”——這樣理性、清晰的病人少之又少。

真實的病人總是一進門只會哼哼:誒呦,誒呦,誒呦,醫生啊,我渾身難受啊,快救救我啊!

醫生問:到底哪難受?

病人:全身難受……

(╯‵□′)╯︵┻━┻

這時候咋辦?

醫生只能從0開始溝通:

  • 問家屬:“到底他哪裏不舒服?”
  • 查病歷:“之前有什麼病史?”
  • 做檢測:“測個體温/驗個血/拍個片看看?”
  • 問行為:“吃了什麼?去了哪裏?”
  • 做測試:“我按你這裏,會不會更疼?”

一步步逼近真相。

這裏不全是醫學知識,更多是溝通的技巧推理邏輯

陳老師見過的專業的醫生,不但只談病情,連醫保政策、家庭收入、親子關係都會很耐心的和病人溝通。這些因素跟病情沒有關係,但跟病人看病花的錢、時間、精力有直接關係。最後都會影響看病效果。

數據分析工作和這種情況非常類似。

因為業務部門自己是那個在雨裏狂奔的人,啥時候淋濕的,淋濕了啥感覺,他們比數據分析師更早感受的到。就像得了感冒很多人選擇自己扛過去一樣,很多業務部門也喜歡選擇:自己扛過去。所以最後到數據分析師這裏的問題,往往是“誒呦,痛痛痛,我也説不清楚”——因為説得清楚的早自己處理了

這就意味着,數據分析師也要像醫生一樣,不但會加減乘除,更得會望聞問切,才能切中問題要害。

好的問題梳理,是成功的四分之三。問題能理的清楚,後續的推進就能非常省心省力。

四、更深層的問題

當然,只會喊:疼疼疼的病人還不是最討厭的,起碼他有治病的意願,還能溝通。

以下這幾類都更加討厭,而且很兇險:

  1. 經驗主義:醫生請直接給我感冒藥!我有十八年感冒經驗,你診斷的和我經驗不符
  2. 拒絕面對:我人來的時候還好好地,怎麼到你這就病毒感染了呢!
  3. 拒絕投入:你必須不花我一分錢,不驗血不拍片還能診斷對咯!不然你就是騙子!
  4. 篡改數據:自己偷偷吃個退燒藥,然後測體温的時候36.7度,矇混過關……

看病的時候拒不配合的是這些人,病死了砍醫生的也是這些人——這些醫鬧是最討厭的,最可惡的。

數據分析師同樣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1. 經驗主義:老夫從業20年,不符合我的感覺的都是錯的!
  2. 拒絕面對:誰説我做的不好!我不做業績更差/全行業都不好!
  3. 拒絕投入:項目上線要快,所以埋點就省了吧/數據治理太麻煩,業務要快!不搞了!
  4. 篡改數據:人為刷流量、刷閲讀/活動規則留薅羊毛的空間/改目標、參照組

當然,這些人會怪到數據分析師頭上,説:“都是因為你不能準確、全面、客觀、深入、清晰的分析,你都不會用人工智能阿爾法大狗子!”很多同學遭遇這樣的刁難,也會問:“該怎麼 分析呀”。

注意:這已經不是分析思路的問題了。現在的問題是,這些人胡攪蠻纏,試圖甩鍋。用理性、正常的邏輯和他們無法溝通。這時候需要的是對付敵人的手段。

具體來説,是如何推進項目的戰術。

所以真遇到這些人,請不要懷疑自己的思路出問題,而是看怎麼趨利避害,爭取一個好結果,至少不白白背鍋。

五、小結

建立分析思路的基本流程是:

  1. 觀察現象(市場口碑、業務反饋、指標變化)
  2. 結合原理(業務邏輯+分析邏輯)
  3. 做出推論(建立假設)
  4. 採取行動(基於假設,採取業務動作)
  5. 驗證假設(檢驗結果,積累經驗)
  6. 進一步分析(持續監控)

建立分析思路,需要的輔助是:

  1. 有良好的數據採集、數倉建設、數據治理基礎
  2. 有良好的業務溝通機制
  3. 對業務邏輯有基礎瞭解
  4. 能觀察到業務行動的結果
  5. 區分非技術問題,區分惡人/善人
#專欄作家#

接地氣的陳老師,微信公眾號:接地氣學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諮詢顧問,在互聯網,金融,快消,零售,耐用,美容等15個行業有豐富數據相關經驗。

本文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