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要讓孩子穿別人給的舊衣服,這些原因很重要,不是錢的事兒

由 仝海燕 發佈於 健康

勤儉節約一直都是中國的傳統美德,甚至是一些家庭的家規。在一些多子女家庭中,經常會有一些孩子長得太快,衣服沒穿多久就變得不合身的情況。一般這樣的情況,家長就會把大一點孩子的衣服給小點的孩子穿。在經濟困難的時期,這樣的做法,可以給家庭節約開支。

隨着經濟的飛速發展,家庭的生活逐漸富起來了。每個家庭也逐漸沒有了好幾個孩子的情況。那麼孩子穿不下的舊衣服就會給一些能穿的孩子,但是這樣的情況對孩子的成長真的好嗎?

“我不穿別人的舊衣服”

最近鄰居小張就遇到了讓自己煩心的事情,小張還有一個姐姐,生活也比較富裕。小張姐姐家裏的孩子正好比小張家孩子大三歲,對於這個妹妹,小張的姐姐可是非常“關心”。她總是將自己孩子穿不下的衣服給妹妹的孩子。

對於姐姐的這樣的做法,小張也沒覺得怎麼樣。畢竟自己小的時候也沒少穿姐姐剩下的衣服。而且舊衣服放着佔地方,丟掉又覺得可惜。所以給自己的孩子穿也沒什麼不對的。

但是前幾天,小張又在姐姐家拿了一件紅色的上衣,衣服幾乎像新的一樣,當小張拿回家給孩子看的時候,孩子也表示非常的好看。但是孩子突然問道,這衣服是在哪買的?小張,只能告訴兒子是自己在姐姐家拿的。

説完這話,孩子就把衣服丟給了小張,緊接着孩子説了一句話深深觸動了小張的內心。孩子説:“為什麼老是讓我穿別人剩下的衣服,我也想穿新衣服”。

孩子的話深深地觸動了做母親的心。後來給我敍述這件事的時候,小張也表現出了深深的後悔。其實孩子説的沒錯,既然家庭條件能夠允許孩子買新衣服,那為什麼老是要穿別人剩下的衣服呢?

心理學家認為,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孩子對穿別人舊衣服的情況,往往會表現出來強烈的牴觸心理。一旦孩子出現這樣的牴觸心理,家長就不要強求孩子穿別人的衣服了。否則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消極的影響。

孩子總是穿別人舊衣服會有什麼影響呢?

1、丟失自我

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命運控制感。“控制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體現。擁有這種“控制感”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的人生自己可以把控,可變化,也會有較強的安全感。

老是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很有可能讓孩子丟失這個屬於自己的“控制感”。這樣就會導致孩子習慣被父母安排自己的人生軌跡,而不是自己主動地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一位媽媽帶孩子去超市。兩個人走在冰淇淋販賣機前面,媽媽問孩子:“你想吃什麼味道的”。孩子説:“草莓味的吧”。但是這個時候媽媽卻説:“吃巧克力味的吧。”在這樣的教育下,明明告訴孩子讓他自己選,可是媽媽卻用自己的想法改變了孩子的想法。

對於這樣的做法,孩子就會逐漸失去對自我生活的安排,而是習慣性的所有事情都讓父母做主。孩子會出現順從,缺乏主見的性格,並且伴有極度的不自信,不敢表現自己。

2、自我價值觀受損

當孩子牴觸這些舊衣服的時候,家長會根據一些情況給予適當的回應。一般家長的做法都是“禮儀教化”式的教育,從方方面面告訴孩子應該勤儉節約。

一旦這樣沒有用,家長就會採取“恐嚇”的方式。“你不穿,就不用穿衣服啦。”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是在幫助孩子成長,而是在消除孩子內心的對自己事情的掌控能力。

甚至一些家長,在孩子不穿舊衣服的時候,會開出“誘惑”孩子的條件,以達到讓孩子穿舊衣服的目的。這樣的“獎勵”就成了孩子穿別人衣服的動力‘這樣孩子就會漸漸的不注重自己的外表。

在家長的這些錯誤的教育方法下,孩子就會逐漸的形成容易妥協,隨便的性格。由於長時間的“被施捨”的角色,孩子也變得更容易接受別人的給予。

不知不覺間,孩子就會逐漸的失去對美好事物追求的慾望,自我價值也會逐漸的受損。有的孩子長期在長期被給予的世界裏,失去了積極向上的心態。凡事都要父母做決定。對自己的定位出現障礙。

3、自卑心理

一個人如果感知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那麼他就會想盡方法去彌補這個缺陷,但是如果不能及時的達成,也會在以後的日子裏想盡方法去彌補這個“缺陷”,即便是這個缺陷已經不存在了。這樣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極度自卑心理誘導過度補償心理。

當父母總是把別人不穿的舊衣服給自己,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具體表現為,孩子在小的時候不能滿足自己穿新衣服的願望。那麼當孩子長大了就會因為這種極度自卑心理下,買新衣服。以達到填補自己潛意識裏的小時候穿別人舊衣的自卑心理。

往往這樣的心理會導致,在這一方面的花銷遠遠大於實際的需求,心理學稱之為過度補償的心理。因此這樣的自卑心理就成為“追求卓越”的動力。家長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當孩子成年以後,就會在穿着方面極度奢靡。

因此,給孩子穿別人不穿的舊衣服並不是明智的方式,這樣的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節約的目的,但是就長遠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做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家庭的條件允許,家長們還是應該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達成孩子的願望。避免孩子出現錯誤的思想觀念。孩子雖然還小,但是家長也不能忽略孩子提出的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給孩子適當的自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