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食,餓幾頓就好了?”答案讓人心碎,家長可別再弄錯了
基本上在所有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有存在着或者存在過一個問題:不愛吃飯。
那麼,面對孩子的不愛吃飯,挑食,作為家長,正確的做法到底應該怎麼樣?在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是這樣説的:孩子不吃飯,餓一頓就好了。
相信大部分人也有自己小時候不吃飯的記憶吧,似乎那個時候爸媽就是會讓我們餓一頓,但是效果如何呢?可能我們自己都已經忘掉了。
女兒總是會在吃飯的時候看一些動畫片,而大人一説她,她就會生氣地離開桌子,一推碗説:“我不吃了。”但是經常是這樣也不是個辦法,因為女兒雖然會不吃飯,卻不會少吃,總會在飯後把沒有吃飯的肚子用零食給填飽。
這樣雖然孩子依然不會餓,但是卻不是個辦法,而零食也沒有營養。
於是她最終還是和老公下了狠心,就在一天吃晚飯的時候,女兒再一次鬧着不好好吃飯的時候,兩個人默契地沒有再強迫女兒吃下晚飯。
而是任由她去看電視,在吃完飯之後就立馬收拾碗筷,把家裏的零食都藏了起來。
但是結果卻十分令她感到心疼。在半夜的時候,她起牀上廁所卻沒有在女兒的小牀上看到那個嬌小的身體。她滿腦子疑問,還有些着急,在家裏找了一圈都沒有找到。後來把老公也叫起來才最後在廚房的糧食儲物櫃中發現了滿嘴白色麪粉的女兒。
原來女兒在半夜的時候因為肚子空空餓醒了,但是卻怎麼都找不到吃的。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女兒只能跑進廚房,用手抓着麪粉吃。
這位媽媽在講這個這件事的時候,眼中隱約有淚花在閃爍,是真的感到十分的心疼。但是她也補充道:“即使那一次她餓的那麼慘,但是到了下一次,該不吃還是不吃。”
孩子總是健忘的,也許上一次受餓了,能好好吃一頓,但是下一次呢?再餓一頓,吃一頓嗎?首先相信很多家長對於這個方法都是感到很於心不忍的,其次就是會對這個方法的效果感到懷疑。
因為這個方法可能會讓孩子被迫在生理飢餓的壓迫下吃飯,但是與此同時,在親子關係,孩子的心理認同和對於孩子的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方面可能會有一個巨大的負面效果。
綜合來看,得不償失。而且在這種方式下,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厭惡感,從而抗拒吃飯。
但是當家庭中因為吃飯這件事發展到這種程度的時候,孩子討厭的就已經不再是吃飯了,而是爸爸媽媽們對於讓孩子吃飯這件事的態度。
當你總是用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命令孩子把這頓的飯吃掉,再好吃的飯菜吃到口裏也會沒有了味道的。
有一位媽媽曾經總是很疑惑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一吃飯就嘔吐,去醫院和門診檢查,來回檢查了好幾遍都説沒有問題,但是嘔吐的症狀反而越來越嚴重了。
一個心理學家朋友在詳細詢問了他們養育孩子的細節之後,點醒了她:其實導致孩子嘔吐的,不是生理問題,而是心理問題。原來原因就出在媽媽因為自己和老公個頭都不夠高,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也沒有一個高挑的身材,就總是會一個勁地猛喂孩子吃飯。
在每次飯畢,還會再要孩子喝一大碗湯。
在這種長期被迫進食的恐懼無形之中給孩子的心理產生了一種病態反應,再經由深層潛意識催動,身體就會不由自主的嘔吐。其實在這種時候,逼孩子吃飯和餓孩子一頓的做法在性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對於孩子的粗暴懲罰。
人類的本性中本來就有吃飯這一説,進食原本會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但是卻在父母一些不正確的態度下讓孩子被迫吃飯,當然開心不起來。
無論在大人還是孩子身上,對於食物的需求都是不會變的,當孩子不愛吃飯的時候,很有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像是一些平時的小感冒之類的病都會讓人食慾不振。
而消化系統出現問題之後就更是容易出現不想吃飯的情況。
首先,父母要有“餵養情商”。
什麼是餵養情商呢?餵養情商就是説父母在面對孩子吃飯的時候的處理要如何做才能顯得有情商。
而在大多數教育理念中,真正好的餵養情商,應該是父母面對孩子的吃飯狀態,不逼迫,不急躁,不粗暴,順其自然又有智慧地輕鬆應對。
當父母不再把帶有強迫色彩的詞語掛在嘴邊要求孩子吃飯,只要孩子還在正常發育,就不需要再有過多要求。
其次,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吃。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説父母的過度照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孩子對於食物的喜愛。有一些老道的經驗是:越懶的父母,越是能夠養出“飯霸”孩子。
當父母在吃飯這件事情上給了孩子足夠的尊重,把勺子和筷子真正送回孩子的手裏,相信吃飯不用催,不用逼,會是孩子的權力,對孩子來説會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吃飯,就僅僅只是吃飯,與長高沒有關係,與發育沒有關係,與聽話也沒有關係,只關係到一日三餐,人間煙火。
相信孩子會開心愉悦地捧起筷子,笑對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