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文 | 可小1

孩子竟然把父母裝進罐頭!這可不是什麼驚悚電影,而是一部90年代鄭淵潔經典童話《魔方大廈》裏的情節。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提到這部《魔方大廈》,恐怕是很多80、90後的童年噩夢,一部號稱需要彈幕護體才敢觀看的動畫片。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其中讓人印象最深的,莫過於《裝在罐頭裏的爸爸媽媽》這一集。

它講的是從小一直被媽媽嚴格管束的主人公來克在競選時,因提出“將爸爸媽媽都裝進罐頭裏”而獲得最多的選票支持,成功當選市長。

於是孩子們不但剝奪了大人們的人身自由,還無情地將他們的罪狀一一貼在罐頭上示眾。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最後在無約束的狀態下,小孩們變得瘋狂跋扈,到處打砸破壞,直到將城市置於一片混亂不堪之中。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只因為被束縛和壓抑得太苦了,自由便成為他們當下最大的願望,甚至對有着天然親密情感的父母,他們也能選擇忍痛割捨。

作家周國平曾説過:“孩子的心靈比我們所認為的細膩得多,敏感得多,我們千萬不要低估。

總説孩童純真猶如白紙,可是人們是否想過如果被父母所傷,在白紙上書寫痛苦,會更難以擦拭和抹滅。

01以愛為名的綁架,到底多痛?

“反正也沒有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在影片《茉莉的最後一天》裏,高一女生茉莉從陽台上縱身一躍前,説了這最後一句話。

而造成這個悲劇的元兇竟然是最愛女兒的媽媽。從美國名校碩士畢業後,母親為了孩子成為全職主婦,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培養女兒上。

在媽媽眼裏,除了學習,做其他事都是浪費時間,甚至在家中各個角落都安裝了監控,以方便掌握茉莉的一舉一動。

這種打着“愛”的旗號,幾近瘋狂的控制慾,讓本就缺乏父愛的茉莉,在母親的身上也找不到一絲温暖。無所依循的內心,慢慢變得麻木,絕望。

善良而又無助的孩子,最後只剩一條路可選,便是對自己下手,用自我了結的方式懲罰那些以愛為名逼迫她的人。

在美劇《去他X的世界》第二季中,女孩邦妮也有一位控制慾極強的母親。

抽查作業時邦妮沒有及時作答,媽媽就直接把她心愛的玩具折斷;無意中發現了女兒偷藏了口紅,竟然命令她把整管口紅都吃掉。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就這樣從幼年起,邦妮關於“愛”的認知就是懲罰。在媽媽的影響下,她也開始學着以愛的名義懲罰別人。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剪掉同學的頭髮,拿假成績欺騙媽媽,甚至最後愛上了誘姦女生的變態大學老師,直至為了他拿起了屠刀。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説過:

“良好的家庭氛圍,將鼓勵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當他獨自面對世界時,便會用自己在家裏獲得的經驗和觀念來解釋這個世界。”

然而一旦父母的控制慾氾濫,孩子在家庭氛圍中感受到的只有壓抑和痛苦,那麼他也只會用畸形的態度來對待生活與他人。

被強烈遏抑的情緒絕不會憑空消失,而是如同集聚了大量岩漿的火山一般,遲早用毀滅性的力量爆發,將孩子及他周圍的一切灼燒吞噬,直至萬劫不復。

02失去邊界感的家庭,兩敗俱傷!

曾看過一句話,“放眼望去,幾乎所有問題少年背後,都有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所有問題,其實都是他們用力撞向原生家庭時受傷濺出的血液。

所以我們認可糟糕的原生家庭狀態,足以毀掉一個孩子本該擁有的明媚未來。

然而親子關係的戰爭中,從來就沒有贏家,看似強勢地主導一切的父母,最終所受到的傷害也未必少於孩子。

在一則家暴新聞裏,報警人居然是一對父母。因為無論小到買雙鞋,大到是否出國留學,爸爸總是在替孩子拿主意。

17歲的女兒慢慢開始學會剪爛爸爸的衣服,薅掉媽媽的頭髮,用對父母的暴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在與孩子的激烈對峙中,對比身體上的痛,父母心裏的苦恐早就超過千萬倍,是無處言説的難堪,更是午夜時分的悔恨。

在之前的熱播劇《小歡喜》中,有一段情節,被網友們評價為“扼住喉嚨般的窒息”:英子被父母逼迫無路時,打算跳海,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媽媽宋倩在這個時候,卻還在追問孩子“為什麼非要上南大?”直到逼出英子吼出那一句“我就是想要逃離你!”母女倆才徹底地傷了彼此的心。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所有的人都在同情英子的絕望和無助,可是刺傷親情的尖刀何嘗不是把媽媽傷得體無完膚。

宋倩將自己全部的愛,心血以及滿腔的熱情統統傾注於女兒身上,可到頭來換回的竟是孩子用死亡來逼迫,換得一個逃離的機會。

還有什麼能比這更刺傷一顆母親的心?

在家庭權力的紛爭裏,你可以贏過孩子,卻無法永遠贏得孩子。這一回的媽媽真的是滿盤皆輸。

因為失去邊界感而被裹挾直至摧毀的人生,何嘗只有孩子,還包括他們的父母。

03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在親子的權力爭奪中,最後的結局往往是兩敗俱傷,可是作為主導方,始終擁有選擇權的父母,為什麼一直無法從這個泥潭中跳出呢?

《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這本書裏給出了一個很扎心的解釋,

“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

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當你的圈層裏,周圍所有的人都在孩子身上發力,從知識到體能,從見識到才藝,從智商到情商,方方面面,裏裏外外地努力。

原本比你們優秀的家庭,希望孩子繼續保持着優越性,而比你們落後的家庭,則指望着通過孩子實現階層的躍遷。

作為父母,如何還能淡定地按照自己的節奏養育。就這樣,焦慮幾乎就成為當代父母普遍的育兒心態

當我們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孩子提供優越的資源和環境後,一旦孩子沒有達到爸媽們預期,被放大的焦慮就極易變成控制慾,讓大人們失去邊界感,認為只要掌控了孩子,一切便都還有希望。

知乎上有這麼一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不是最大的謊言?”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其中一個高讚的回答這樣説道,“這句話不是謊言,只不過用錯了對象。

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將來往死裏折騰孩子,而是現在往死裏折騰自己,因為你孩子的起跑線就是你。

你的經濟能力,學識修養,道德三觀,眼界品位,決定了你的孩子從哪開始跑,往哪跑,怎麼跑。”

一旦學會了把勁兒往自己身上使,而不去折騰孩子。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讓自己先去做這樣的人。那些關於教育上形形色色的焦慮,以及相關問題,很大程度上便可以迎刃而解。

如同廣東東莞的這位26歲的爸爸,期待女兒能學會堅持,便帶着她一起克服重重難關,一路騎行到拉薩。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或又如廣西南寧這位56歲的周亞松阿姨,4年前為了鼓勵女兒,便陪着她一起考研,最後母女雙雙被錄取。到今年周阿姨又收到韓國大學院博士錄取通知書。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你優秀了,孩子大概率優秀。你不優秀,卻指望孩子優秀,概率不大。

04

作家霧滿攔江在《我不過低配的人生》中寫道,

“要記住,人生不會停留在一個固定的階段,人生跑道上呈現的是不停地相互超越,學校生活你可能領先,社會現實中就有可能被人遠遠甩開。

先胖不算胖,後胖壓塌炕。暫時領先,未必就最先抵達終點。”

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父母便能獲得更多的平靜。請相信孩子對父母的尊敬,永遠來自於榜樣,而非血緣與身份。

當我們選擇成為更好的自己時,便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可小1,有顆赤子心,有些小迷糊,時而温暖,時而逗比,關注親子教育的偽文藝中年。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773 字。

轉載請註明: “我要把爸爸媽媽裝進罐頭裏!”這樣的家庭,傷孩子最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