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這個詞讓人感到温馨,讓母親欣慰,這也是孩子人生中學會的第一個詞語,孩子的一聲呼喚,就可以温暖母親的心,一身的疲乏都沒有了。
有很多母親發現隨着孩子的長大,很難再聽到孩子叫一聲“媽媽”,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媽”,這僅僅的一字之差,不僅是稱呼的改變,這其中還隱藏着孩子的心理變化。
那這又有哪些變化呢?
一、自我意識的覺醒
自我意識的發展是指自己對自己的認識,這其中包括認識自己與他人身體上的一些不同,也包括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自我意識的發展有利於孩子本身的發展。
三歲至六七歲是上幼兒園的年齡,這一年齡段屬於兒童人生髮展的第一個逆反期。
在這第一個逆反期中幼兒的表現是要有自主的活動和自我意志,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反抗父母控制,但是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項環節。
雖然孩子還小,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自尊心卻越來越強,他們渴望能從父母的羽翼下出來,希望能夠獨自面對外面的世界,稱謂的改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信號。
從“媽媽”到“媽”的這一稱謂的改變,對母親來説是有一種失落感的,但是對孩子來説這證明了他們對父母的依賴感在逐漸減弱。
雖然對父母來説這個落差有點接受不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説是一件好事,這代表着孩子正在嘗試做一個“獨立的人”。
二、關係的轉變
父母是孩子的庇護者、保護神,在自己需要的時候他們總會出現,處於嬰兒期的他們處處依賴父母,父母緊密地控制兒童的行為,可以隨意對孩子發號施令,但隨着孩子的長大,他們對這種相處模式感到不滿甚至會出現反抗的現象,反抗的對象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其他養育者。
如果依然像以前一樣命令孩子,就會引起矛盾,導致關係的惡化,當孩子對父母的稱呼發生變化的時候,家長要注意平時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尊重孩子。
三、孩子逐漸成熟
孩子的語言發展是“電報句——完整句——複合句”,最開始孩子只能説出簡單的疊詞、電報句,那時候孩子的發聲系統還不成熟,説單字單句還很困難,待孩子身體心理的發育成熟後,會有意無意的把疊詞、電報句變成單字單句,逐漸發展到能説完整句,從生理上講這是孩子成長髮育的表現之一。
四、關係惡化
很多時候父母還會像以前一樣對孩子發號施令,每當聽到命令性的詞語孩子就會對家長的行為感到不滿,就會有意無意的改變對家長的稱呼,來表現自己的這種不滿,這時候父母應該注意到這種轉變,來改變對孩子的態度。
當孩子和你嚴肅的討論某件事的時候,不要對他們説“嗯”“行”“可以”等等類似於敷衍的詞語,如果這個時候家長不以為然,孩子的情緒和不滿就會被擴大。孩子渴望得到家長的重視,渴望在家長眼裏“我是一個獨立的人”。
當孩子出現這些心理變化的時候,家長又該如何應對呢?
一、給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
家長總會以“我是為你好”、“我是在為你的安全着想”為由,有意無意的對孩子進行近乎“監視”的行為。
這種行為雖然讓孩子感受不到外界的危險,但是這對於孩子來説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孩子體會不到自由,猶如一隻“困在籠中的金絲雀”,所以家長要給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不要覺得孩子小,不安全,孩子需要的是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
二、注意孩子情緒的變化
孩子對於情緒的控制還很難掌握,也不會隱藏情緒,有什麼事都會寫在臉上,在這個時期,家長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
父母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寬鬆的民主的教育會使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而專制的、懲罰的教育方式,會剝奪孩子練習自我控制的機會和動力,從而使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三、將孩子放到與自己對等的地位上
很多時候家長是在仗着自己的身份把子女當成小孩,對孩子的言行、意見也不在意,總是在無視他們的選擇,這種情況在孩子小時候沒有什麼,但是當孩子大了以後會產生逆反心理。
三歲至六七歲的孩子自我意識很強,在做一些事的時候,他渴望自己探索,不喜歡約束,因此家長們要學會把孩子放到和自己對等的地位上,不要輕視、忽略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複雜的個體,如果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那就需要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同時還要注意教育孩子的態度和手段。
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很重要的,原生家庭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