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的“調皮”行為感到苦惱,甚至不知道如何進行引導。這裏總結出的5條“黃金原則”,能夠幫助爸爸媽媽更好地和孩子相處。
第一,一直獎勵、鼓勵好的習慣,引導壞的習慣,並且選擇最積極的策略予以實行。
對於孩子好的行為,要一直予以即時的、正面的鼓勵和表揚。比如,當你注意到孩子正在用正確的方式獨立完成一件事情時,表揚一下他的正確決定。你對孩子的行為表現出驕傲的樣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不錯,那麼他以後面對同一的事情時會採用同樣好的行為。
當孩子正在做錯誤的事情時,要及時糾正。比如,當小孩子正要拿起開水瓶時,家長應該用安全的方式分散他的注意力,而不是靜待危險發生後再進行批評。
第二,要詳細制訂原則,在不壓抑孩子獨立慾望的前提下,幫助他學習控制自己的衝動,並且在社交方面有好的表現。如果家長的原則過於嚴格,那孩子可能對嘗試新技能望而生畏。
第三,爸爸媽媽在為孩子設定行為限制時,不要超出他現在的發育水平。比如,兩三歲的孩子都願意去拿吸引他的東西,這種衝動是很難控制的,所以指望孩子不去拿玩具店裏擺放的玩具是不現實的;讓兩個孩子完全不爭搶玩具也是不太現實的。家長只有自己心中有這麼一個預期,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以及怎麼來對待孩子。
第四,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要設置適合的懲罰措施。如果孩子的行為出現錯誤,那就把他送到他自己的房間裏,不過不要讓他獨自相處超過5分鐘,因為時間一長,他會忘記自己為什麼待在這裏了。而如果家長選擇説服性教育的話,那麼應該讓談話更加簡潔並且有效,不要用假設性的説辭,比如,當孩子要打別人的時候,你説“如果我對你這麼做,你會怎麼想”時,其實是無效的,因為學齡前兒童基本不會懂這種假設性説辭。
第五,不要改變規矩或者懲罰太過於隨意了,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混亂。當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有些規矩難免要改變,但在改變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比如,當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還希望爸爸媽媽餵飯,但到了兩三歲的時候,你肯定希望孩子自己能獨立吃飯,這時候,你需要先解釋給孩子聽,然後再進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