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抓周”的習俗,本意是在孩子週歲的時候,將多種不同物品放在小孩面前,孩子抓了哪一個就預示長大後會從事什麼行業。
比如:字典代表科學家、筆墨代表文職工作、戒尺代表律師法官、計算器代表生意人、人民幣代表會成為富翁、足球代表運動員、樂器代表音樂家……
這項習俗一直衍生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樂此不疲的實驗。不過,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種寄託,有時候隨便組一些東西,孩子總能出其不意地抓到一些“另類物品”。
寶寶“抓周”,奶奶隨便一“物”引起了孩子注意,媽媽要求:重抓
隔壁家的小兒子這個月剛好過生日,家人們早早就準備着“抓周”工作。當天把自己的“抓周”物品都帶了過來,活躍孩子的生日氛圍。
媽媽準備了鉛筆,希望孩子好好學習。爸爸準備了積木,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建築家。姥姥準備了銅錢,希望孩子將來大富大貴。教小提琴姑姑帶來了小提琴,希望小侄子能跟自己學樂器……
一家人都準備得差不多了,忙着在廚房做飯的奶奶剛出來,眼看孩子就要抓周了,隨手就把自己隨身帶的佛珠放在了孩子面前。
沒想到,奶奶的隨手一放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忽略了其他的物品,直接爬向了奶奶的佛珠。
媽媽卻不樂意了,“孩子抓了佛珠不是寓意以後要出家當和尚嗎”,吵着説“重抓”!
爸爸看到媽媽不開心,趕緊勸阻“佛珠代表心善,孩子將來長大了有善心”,媽媽雖然不開心但是也沒説什麼。
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抓周”只是對孩子前程的美好寄託。孩子長大後能不能有出息,單靠“抓周”是決定不了的,想讓孩子成為人才,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辛勤教育。
想讓孩子“抓周”抓到理想物品,這三個小妙招,可以幫助家長實現
“抓周”並不靈驗,但是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抓到“筆墨紙硯”等寓意好的物品,説出去也好聽。其實,想讓孩子抓到家長心中的理想物品很簡單,只需要在這三個角度“動手腳”。
1)調整擺放方位
孩子抓周時,物品擺放通常是一列或者扇形。孩子思維邏輯很簡單,往往會選擇距離自己最近的,或者在自己面前的物品。
所以,家長可以把寓意好的放在距離孩子近的地方,不喜歡的放遠一點,自然就能抓到理想之物了。
2)挑選物品顏色
孩子都喜歡顏色豔麗的東西,比如大紅色、深藍色等。家長可以在挑選抓周物品前,將寓意好的物品換成深色,不好的物品換成淺色。視覺衝擊下,孩子當然會選擇顏色更加好看的那一個。
3)選擇物品大小
體積大的物品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父母可以將理想物品換成體積大一點的。比如,想讓孩子學習好,放一根筆不如放一本厚厚的圖畫書,圖畫書體積大還吸引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