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去游泳,總會見到一位媽媽帶着大約5歲的女兒來到游泳館。
女孩每次都是被媽媽拽着進來的,人未到,便能聽到她歇斯底里的哭聲:我不想學游泳!我不想學游泳!
進來後,聽見媽媽説: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不聽話呢?看別的小朋友都喜歡游泳,都在學,就你不想遊!
旁邊一位阿姨問女孩:小姑娘,游泳挺好的呀,你為什麼不想學呢?
女孩抽抽答答地説出了原因:教練太兇。
女孩媽媽立即説:教練嚴格要求你,他也是為了你好!
聽到這裏,女孩哭得更大聲了。
我能理解女孩的絕望。游泳本來是一件讓孩子開心的和喜愛的事,卻因為媽媽的強制、要求與不尊重,變成了孩子的痛苦。
其實,這位媽媽內心也有苦惱。本來她覺得,帶孩子來學游泳,既陪伴了孩子,又能讓孩子有所收穫,不枉自己抽出一上午的時間。沒想到女兒竟如此不體諒自己的苦心,辜負了自己的一番用心。
媽媽一心想讓孩子早日學會游泳,初衷是好的。但她沒有想過,這是她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
02許多家長常常誤把自己的需求當成了孩子的需求
有的家長説,自己曾經是留守兒童,從小飽受“親子中斷”的傷害,所以,現在絕不能自己讓孩子很小的時候跟自己分開。有的家長説,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罵,今後絕不能對孩子動粗。還有家長説,小時候父母忙,沒時間關心過自己的學習,導致自己現在學無所成,所以,一定不能放鬆對孩子的學習放鬆。這些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實際上是在滿足父母自己內心的需求,卻看不見真正的孩子,沒有對孩子產生應有的尊重。
我在泳池中還看到這樣一位父親,每天跟在兒子後面遊,不停地催孩子:“快點,遊快點啊!怎麼還這麼慢?”
兒子的臉上,完全沒有同齡孩子在游泳池中應有的活潑與快樂。
本可以讓孩子開心享受的游泳,被家長功利的目的,硬生生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任務。這種來自父母強加要求,給孩子帶來了壓力,讓孩子無法真正地體驗到快樂。
有些父母會覺得:
我們給孩子報了名,辦了卡,不去不就浪費錢了?
我們花錢花時間陪孩子來,孩子沒有學到點東西,這一切不就白費了?
當家長的教育變成了功利,你給孩子的陪伴就開始變得低質。
03低質量的陪伴,還不如不陪
我們經常看到大人帶着孩子去公園玩或者去其他地方玩的時候,會給孩子各種限制,或讓孩子一個人在那裏玩,大人卻坐在一旁低頭看手機。
還有,許多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時,整個表情是不耐煩的,甚至對孩子不停地斥責、挑錯。
這些家長雖然放下了工作和手機,來陪伴孩子,但是並沒有處在當下的狀態,用心與孩子產生情感連接。只是因為所謂的“好家長”標準是這樣,所以他們也這樣做。
於是,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就會對孩子有期待,希望孩子朝着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否則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落空了,繼而對孩子產生憤怒,掉進了受害者的模式:
這一天我就為了陪你,什麼也沒幹,可是你呢?
自打你出生,我一個完整的電視劇都沒有看過,可你認真學習了嗎?
我把所有的業餘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你的身上,可是你給了我什麼樣的回報?你為我爭氣了嗎?
這種低質量的陪伴,對孩子來説,是一種傷害。
孩子能夠敏鋭地感覺到父母的,情緒和內在狀態,父母的敷衍,否定和憤怒,對孩子來説就是對自己的不尊重、不重視與嫌棄。
如果家長自己圖省心省事,等於在告訴孩子,他是沒有價值的人。這種對自我價值的輕視,伴隨着強烈的內疚感,會跟隨孩子一生。
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肯定會把事情搞砸,並且因此會表現出無能的一面,成為一個不受歡迎、應受譴責的人,好讓父母放棄他。
04如果做不到放下期待,陪伴就失去了意義, 甚至變成了傷害。
陪伴不是簡單的陪着,更不是對孩子的監督與控制。
一位媽媽覺得,陪孩子玩就是在浪費時間,因為孩子只是傻乎乎地玩,什麼也沒有學到。
一次,她要帶兒子去博物館,可兒子想去遊樂園。媽媽認為自己好不容易抽空陪孩子,必須得“有意義”,能學到東西,這樣自己的“犧牲”才有價值。兒子只好跟着媽媽去了博物館,但他全程垂頭喪氣。最後的結果是,雙方都不開心。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是全身心投入,雙方都能享受的親子時光,你在陪伴孩子,孩子也在陪伴你。
因此,當你陷入壓力,疲憊,焦慮負面情緒時,請不要勉強自己和孩子相處。你的壓力會傳遞給孩子,你的狀態會影響你的心情,讓你變得暴躁易怒。
家長只有好好愛自己,才能愛孩子,並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05高質量的陪伴,是讓孩子吸收父母的狀態。
一位父親每天堅持在女兒學習和寫作業時,靜靜地坐在一旁讀書,寫文章。偶爾女兒遇到了難題,會跟父親一同討論,而父親在讀到精彩的內容時,也會在女兒休息時分享給她。
在父親的潛移默化下,女兒愛上了閲讀,她學會了父親讀書、寫作時的專注,更學會了父親終身學習的態度。
為什麼有些孩子不需要父母監督和教育卻能發展得很好?就是因為父母良好的內心狀態,及其營造的良好家庭氛圍,對孩子產生着不可忽略的積極影響。
高質量的陪伴,重點不在於陪,而在於情感連接和交流。這是和孩子之間的雙向流動,而不是父母或孩子的單向意願。
李雪説: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的看見對方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並願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這就是真正的陪伴。
凡是用頭腦和技巧的,都是對他人的“不感興趣”與不尊重。
所以,真正的高質量陪伴,意味着在孩子需要回應時,給孩子積極的回應,而在孩子需要獨處時,給予足夠的空間。
因為,高質量的陪伴,是離不開孩子的自我教育的。所以,適當的留白,給孩子心靈上的自由與自我教育的空間必不可少。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擁有更多的自我探索與探索世界的機會。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經過兩年多努力,素質教育觀察打包了這份教育類青雲計劃文章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