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濕氣重的人,為什麼中醫都強調得先調理脾胃?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健康

大家好,很高興在這裏看到大家的身影,養生大家並不陌生,但如何養生,如何使我們的身體達到平衡點,這其中的方法最為關鍵,那麼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學習如何養生。

生活中,會常常聽到人們説“十人九濕”,可見濕氣是很常見。

比如妙姐最近,常常感覺肢體睏倦,整個人總是感覺很疲乏。去看了中醫,中醫説是脾虛有濕。

“就是説我胃不好嗎?”

“並不是,中醫講的脾胃是兩回事....”醫生巴拉巴拉解釋了一大堆,妙姐聽得雲裏霧裏。

“其實,濕氣的出現,也與身體虛證有關,尤其是脾虛,更應該引起關注的。經過研究發現,脾虛的人,更容易出現濕氣。”為什麼會這樣呢?

中醫眼中的脾胃有什麼區別?

清代醫學名家沈金鰲創立的“脾統四髒”學説裏提到“脾有病,必波及之,四髒有病,亦必有待養脾”,這説明了脾在臟腑之間的重要作用。《素問·經脈別論》提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表明脾主運化,脾的運化既可運化穀物也可運化水液。

《素問·刺法論》提到“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是五臟六腑之海,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胃主通降,包括食物殘渣從小腸到大腸再轉化為糟粕的功能。

脾和胃是表裏關係,生理功能互相聯繫,即使是出現病症的時候也是相互影響。《脾胃論·脾胃勝衰論》中提到“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脾不稟受,脾亦從病焉”。

為什麼脾虛會濕氣重?

中醫理念中濕有內外之分。外濕是由於氣候環境潮濕所引起的,多發於夏季。而內濕多是體內疾病變化而引起的。前文提到脾主運化,脾的運化既可運化穀物也可運化水液。如果脾出了問題,那麼水液運化就出現失衡,所以脾虛常常或導致內濕。

引起脾虛的情況通常是素體中氣虧虛,又或者是脾腎陽虛,這些情況都很容易出現內濕。因為外感濕邪會在這個時候入侵人體,使脾的水液運化功能出現問題,導致脾虛內濕。

濕氣重的3個特點

中醫理論認為,濕屬於陰性的邪氣。濕氣主要有濕性重濁、濕性黏滯、阻遏氣機等特點。

濕性重濁是指濕氣出現趨下,濁膩的特點。如果濕邪入侵的是肌表,會讓人出現頭重身困,四肢痠痛的症狀。

濕氣有時候會有濕性黏滯的特點。這個特性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症狀多為黏膩不爽,如大小便不順暢,而另一個是病症表現時間延長,反反覆覆,比如一些濕温病,濕病。

濕氣還有阻遏氣機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濕邪粘滯,濕氣滯留在臟腑,讓氣機的升降無法正常運行。人體會出現胸脘痞悶,小便短澀的情況。

脾虛濕氣重,如何調理?

脾虛濕氣重在夏天尤為明顯,因此我們在夏天的時候就要注意防範。調理脾虛濕氣重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艾灸祛濕。艾灸有開鬱以及補陽氣的功效,通過艾灸可以迅速運化濕氣,把濕氣蒸騰出體外。

2,藥膳調理。赤小豆、薏米、芡實、馬齒莧等均有祛濕作用,如薏米可以健脾祛濕,利水消腫;而赤小豆除了可以健脾止瀉、利水消腫外還有美容的功效。但值得注意的是,薏米不適宜體質虛寒的女性。

3,運動祛濕。運動是其中一個祛濕的妙法,通過運動,可以促進各臟器的運作,能加速濕氣的排出。

4,清淡飲食。前文提到脾胃互為表裏,如果胃有問題必累及脾。因此可以調整飲食結構,減少胃的負擔,少吃油膩辛辣等不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最後,避免濕邪入侵,還要注意起居環境,儘量要通風除濕,在夏天下雨等容易潮濕的天氣就儘量減少外出,如果不慎被濕氣入侵,應該及時調理,或諮詢專業醫生。

今天推薦的3個關於尊重生命的詞語分別是:1.問心無愧:道家理念指隨性而為,反躬自問,沒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2.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3.不虛此生:這一生沒有白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