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結婚了,姑娘卻住進精神病院,父母這個決定害了她

近年來,輕度的精神發育障礙疾病逐漸普遍,心理行為異常和精神障礙患者也在增多。下面這位姑娘的故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

感情受挫,女子"瘋"了

這段時間,浙江台州市椒江的陳先生一家陷入了愁苦之中,大女兒瑤瑤(化名)因為感情上受了挫,精神受了刺激,被"五花大綁"送進了醫院。

前兩年,瑤瑤談了個男朋友,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父母卻因男方經濟條件不夠優越不願意答應這門婚事,於是兩人就此分手。

"剛分手的時候也只是覺得她不高興,所以時常會跟我們發脾氣,我們也沒在意,就覺得她是不聽話、叛逆。"陳先生回憶道,"過了幾個月,她不知道從哪兒知道那個男生重新找了女朋友,情緒就變得很低落,時常抱着家裏的狗坐在門口發呆,盯着馬路上的車輛。"

看到女兒這麼消極,陳先生夫妻又心疼又生氣。"我們就覺得她沒出息,也找了家裏的親戚朋友勸她,但是每次她都大發雷霆,有時候甚至還破口大罵。我們一生氣就動手打了她。"

讓陳先生沒想到的是,瑤瑤的情緒失控愈演愈烈。前段時間,她跑到馬路中間攔過往車輛,嚴重影響到了別人的生活,同時還出現攻擊別人的行為。這下,陳先生夫妻才發覺事情嚴重了。"我們送她去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説這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了,建議我們直接送到精神病醫院治療。她才 26 歲啊,都是我們的錯。"談及此,陳先生自責不已。

台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徐橋介紹,精神疾病的發病既有先天遺傳的原因,也跟病人的人格基礎、社會支持系統,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有關。

"一般來説,如果個性偏內向、敏感,或者缺乏家人朋友支持,或者心理承受力差、抗壓能力差的人,遇到應激事件的刺激,就容易出現精神疾病。"他説,若是有家族史的,發病率會更高些。

要結婚了,姑娘卻住進精神病院,父母這個決定害了她

"建議有家族史的,家人朋友應該有意識地做好預防,為他們營造良好的環境,減少應激事件對他們產生精神上的刺激。"徐橋説,"精神疾病在青春期後期發病率較高,不少病人都是在 20 多歲候發病,精神疾病一定是越早干預越好。"

出現這些症狀時要提高警惕

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都是現在比較常見的情況,不得不説我們的生活發展速度很快,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給了我們無法預知的壓力,這種情況下其實很多人都生活在焦慮當中,即使我們看上去非常放鬆的人,也可能在某一天就出現這些問題。不過這兩種疾病其實是相互分開的,但是症狀上卻比較相似,那麼如何區分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呢?

徐橋介紹,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缺乏對疾病的自我判斷能力和認知力,還會喪失社會功能和勞動力,而心理疾病是可以進行疏導調整的,患者是有認知力的,他們願意配合治療。

天台的王先生(化名)今年 35 歲,在機關單位上班。由於工作壓力大,去年他開始出現失眠、焦慮等症狀。性格有點內向的他與同事相處時不是特別融洽,慢慢的,他開始疑神疑鬼,有時候甚至出現"被害妄想症",總覺得同事都擠對他,領導給他"穿小鞋"。

幸運的是,王先生的異常表現,被家人早早地注意到了。在家人的陪伴下,王先生開始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幫助。經過診斷和評估,王先生這些表現是精神分裂的前兆。在幾個月的治療後,他逐漸恢復了正常,也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

"發現得早,治療得及時,所以王先生的狀態恢復得還不錯,而且重新回去上班,也沒有人發現他之前出現的那段‘插曲’。"徐橋説,"一般早期的精神疾病,如果早干預早治療,治癒後可以維持很久,甚至有很大幾率可以治癒。而晚期的話,經過科學的治療,90% 也都是能得到緩解的。"

據介紹,有睡眠不好或是失眠、情緒波動大、行為異常、性格與原先相比出現很大反差甚至判若兩人等,這些都是精神疾病早期的症狀。徐橋提醒,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樣,預防精神疾病,要從心理疏導開始,當發現出現心理問題時,一定要及時排解或尋求幫助。

來源:台州晚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44 字。

轉載請註明: 要結婚了,姑娘卻住進精神病院,父母這個決定害了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