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次的解釋、無數次的無奈,作為麻醉醫師聽到了太多的“打一針”。
所謂打一針,就是大家都認為麻醉醫師是“打一針的”、“負責打麻藥的”。偶爾聽見“麻醉醫師很厲害”的恭維,但對方又説不出來怎麼厲害。從眼神和語言的“支支吾吾”中就能知道這是恭維。而一旦不在這種場合,或許其內心仍然認定麻醉醫師就是“打一針”的。
為什麼民眾刻骨銘心的印象就是“打一針”呢?我們必須要追根溯源這個問題,否則這就是一個難解之謎。
其實,這和中國麻醉學科發展有關。自1949年,中國麻醉學經歷了73年的發展歷程,分別是創立和早期發展(1949-1966年)、停滯和再發展(1966-1979年)、獨立成科(1979-1990年)和快速發展(1990-至今)四個階段。
可以看到,直到1979年各地各家醫院才逐漸成立麻醉科。在之前或在這個過程中,麻醉科是外科的一個分支。現實中,麻醉科並不是一個科,而是一個人,一個外科醫生或者其他科醫生或者一名護士來擔任麻醉任務。正因為此,醫學院的《外科學》中一直有麻醉方面的章節。
這就相當於,一台外科手術中,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可能關心誰是主刀,但一般不會關注誰是拉鈎的、誰是助手。那個時候,負責麻醉的人,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像外科團隊中的一員。正因為此,老百姓只是知道麻醉醫生是負責打麻藥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印象,他們甚至給負責麻醉的人員起了一個似乎很形象的名字——麻醉師。
時至今日,各家醫院的麻醉都獨立成科。這不是反抗、也不是起義,而是外科確實已經沒辦法監管麻醉科了。這是因為,今天的麻醉已經和過去的工作內容有很多區別:過去,麻醉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患者怎麼麻過去、不疼、沒有痛苦;今天,麻醉科更多關注的是怎麼把患者安全的麻過去、怎麼為外科創造更好的手術條件、怎麼確保患者在手術麻醉中的安全、術後怎麼轉歸、術後怎麼加速康復。
在救治能力上,各個學科的精細化分科也決定了麻醉科已經不可能和外科屬於從屬關係。比如,過去的外科醫生要全面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態才能考慮手術,今天的外科醫生一般只需要考慮怎麼把手術做好、把病灶切乾淨即可。而關乎手術安全的患者心臟是否有問題、肺部是否有呼吸系統疾病等問題,則交給了麻醉科。
如果大家有疑惑,提示大家一下:幾十年前去醫院看病,醫生都要拿着聽診器聽一圈再診病,今天還能看到聽診器嗎?今天的聽診器,一般都在麻醉科、呼吸科以及心內科脖子上。
也就是説,今天各個學科已經高度分科、並且很精細化。不誇張的説,每一個器官都有一個科進行研究治療。這樣的結果是,負責切肺子的、不懂怎麼切肝,負責切腎的、不懂怎麼切腸子。而在以前,這些病竇屬於一個科室救治範圍,即“外科”。
麻醉科和外科的關係也一樣,今天的麻醉科和外科各自負擔各自的工作,沒有從屬、更多的是合作。可以大致總結為,外科只管做手術,麻醉科負責調節患者的生命指標、負責麻醉、負責手術中特殊情況處理、負責手術中保障患者安全、負責患者疼痛控制、患者術後加速康復的絕對重要參與者。
到了這裏,有些朋友會疑問:難道麻醉科不打一針了嗎?
打。但是,不是“打一針”這麼簡單。下面,我們簡要介紹一下麻醉科是怎麼打針的:
麻醉分類上,麻醉分為局麻、區域麻醉以及全麻。區域麻醉,又包括神經幹、神經叢阻滯麻醉以及椎管內麻醉。
單純的局麻,一般由外科醫生自己完成。
區域麻醉,這個最接近“打一針”概念。但是,這個“打一針”並不容易,需要麻醉醫師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才能準確將麻藥注射到神經附近。目前,為了更精準的將麻藥打在神經附近,很多醫院都引進了神經刺激儀和超聲。在先進設備支持下,這種麻醉的成功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併發症也少了很多。
全麻,這個就完全脱離了“打一針”概念。全麻過程要用到很多種藥物,術中要根據具體情況改變藥物種類和劑量。其中的複雜程度,並不是由幾百個字或者幾萬個字能描述清楚的。
目前,麻醉學已成為一門研究消除手術疼痛,保證患者安全,為手術創造良好條件的學科。因此,希望大家更新觀念,麻醉科所從事的工作遠不是“打一針”那麼簡單。
最後,再送給大家一句話“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
作者: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海浮山醫院 趙清華
【温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裏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