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掌握嬰幼兒語言發展規律,才能及早發現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健康

當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的時候,相信許多父母都會難掩內心的激動,甚至還會抱起寶寶開心得轉圈圈。而有的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的父母,卻一直聽不到孩子親口叫一聲爸爸、媽媽!

一年前,一位媽媽在諮詢室對我們説:“小龍一直不會説話,沒有語言,他不聾不啞,為什麼就是不肯説話呢?現在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想聽孩子親口叫我一聲’媽媽’!”

小龍今年3歲了,嬰兒時期的小龍特別乖,爺爺奶奶都説這孩子好帶,不哭不鬧的,但是也很少見他笑。小龍1歲半的時候,還不會咿呀學語,爺爺奶奶認為沒什麼,但是小龍的媽媽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必須帶小龍去醫院檢查。

醫生給小龍做了全方位的評估,沒有聽力障礙,發音器官也沒有問題,通過小龍對周圍事物的反應和行為,醫生對小龍媽媽説:“孩子可能患了孤獨症譜系障礙,俗稱自閉症。這孩子不説話應該跟孤獨症譜系障礙有關係。”

得到孩子的確診結果,小龍媽媽還沒有反應過來:“孤獨症譜系障礙?自閉症?孩子怎麼會有孤獨症譜系障礙呢?”媽媽以前只是以為孩子説話比其他孩子晚一點,卻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居然得的是孤獨症譜系障礙。

醫生説:“給孩子做干預康復訓練吧,孩子才1歲半,語言恢復的機會還是很大的。如果一直拖着,可能會耽誤孩子的一生。”

後來,小龍的媽媽找到我們,在家庭訓練營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小龍已經學會了主動和他人打招呼,以及一些簡單的語言表達。

小龍的語言能得到較好的訓練和恢復,全得益於媽媽對孩子語言發育的重視。如果媽媽和爺爺奶奶一樣,認為孩子説話晚沒什麼大不了,可能現在小龍還是不會説話。

我們要如何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語言發育遲緩的問題呢?

首先要掌握孩子語言發育的一般規律,通過一般規律自查孩子的語言發育情況。

孩子的語言發育其實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孩子出生時的第一聲啼哭就是他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次語言表達”。

當然,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孩子除了啼哭,還有更多的“語言”。

1—6個月:6個月以前的孩子,除了啼哭,他們漸漸地發出“啊”“喔”“嗯”“嗒”“啦”等簡單的音調。並且在爸爸媽媽或者親戚朋友逗他的時候,發出“咯咯咯”的笑聲,或者用“啊”“喔”“嗯”來回應,和對方進行“交流”。

6—12個月:這個時候的寶寶從無意識地發出“ba”“ma”“wa”等音開始過渡到有意識的叫“baba”“mama”,但是孩子是先學會叫“爸爸”還是“媽媽”沒有固定的規律,有的孩子也先學會叫“奶奶”,或者“外外(外婆)”,這主要取決於孩子的語言環境和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是誰。

從發音的角度看,孩子的第一次無意識發音是“baba”的可能性更大,因為b的發音更簡單。

學會了較複雜的發音,甚至能幾個音組合發音,如“lula”“dengda”“liluo”等等,重複這樣的發音自己可以“説”很久。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會模仿爸爸媽媽的聲音,也喜歡父母模仿他的聲音,當孩子聽見父母模仿自己的聲音時,會更興奮。而且他們也發展出了情緒表達,當自己想要的東西一直得不到的時候,會做出生氣的表情。

自己想要什麼也能比較明確地“表達”,如眼睛一直看着想要的物體,或者手指物體,併發出聲音,表示“想要”。

12—18個月:一歲到一歲半的寶寶已經能聽懂別人叫自己的名字,也開始慢慢地學會説自己的名字了。他們還能聽懂自己熟悉的物品的名稱,會説幾個簡單的詞組,能執行爸爸媽媽的簡單指令。

如媽媽説:“寶寶到媽媽這裏來。”孩子就會朝着媽媽的方向走去。

或者爸爸説:“不能抓!”寶寶也能聽懂,並且停止手上的動作。

18—24個月:1歲半到2歲的孩子最喜歡模仿身邊大人的語言,他們的詞彙量也開始越來越多,喜歡聽有節奏的短句兒歌,還會跟着兒歌的節奏晃動身體,拍拍手,點點頭,並且努力嘗試學習唱兒歌。

會説兩個詞組成的短語,通常是“名詞+動詞”的形式,如“爸爸拿”“爺爺抱”“寶寶走”等類似的表達。

24—36個月:2-3歲的語言發展更加豐富了,可以簡單的回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提問,也能簡單的敍述身邊發生的事情,如“狗狗跑遠啦”“我的媽媽在洗蘋果”“爸爸叫xxx”。

這個年齡的孩子開始學會唱自己熟悉的,像三字經一類朗朗上口的幾首兒歌,但是還沒有辦法完整背誦,通常可以3-4句三字經。

大賽爸爸説:

如果孩子1歲半-2歲時,還不會説話,或者3歲左右還存在發育不清等情況,爸爸媽媽就要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引起重視,帶孩子去醫院做全面的評估了。因為孩子可能出現孤獨症譜系障礙或者單純的語言發育遲緩。

及早發現,儘早干預,是對孩子最大程度的負責。來家庭訓練營,教你家庭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