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微笑是最好的溝通橋樑,十分重視親子溝通的林良,是“微笑主義”的貫徹者。EQ教育強調親子間良好的互動和溝通,而林良則強調愉快的交往是親子溝通的基本條件。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林良不但替愉快的交往做了最佳的詮釋,更是有始有終的身體力行者。林良認為,笑容、規矩和善意是愉悦相處缺~-不可的因素。有了笑容,才能化解尖鋭的氣氛,和孩子保持一條無形的溝通管道。
建立良好的生活規矩,比如説出門或回家時一定要告知家人“我出去了”、“我回來了”,聽到的一方也要有所回應,在發生不愉快的時候,就會為了服從規矩而不得不開口説話,進而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無阻一就算是態度不好,也不會因為彼此不肯説話而造成隔閡。當然,不論是笑容或規矩都必須出自於善意,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從生活中慢慢醖釀培養。
林良建議父母,平常可以常和孩子交換笑話,為生活增加一些幽默感,同時把對家人的關心直接表達出來,彼此善意的接待,可為親子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父母也才不會有“我和孩子間的裂痕愈來愈大的無奈。掌握主導地位,另外,林良認為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必須站在主導的地位.上。這種主導並不是對孩子施以權威教育,命令孩子要怎麼做怎麼做,而是父母不要太容易受傷,必須掌控局勢,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着走,落人情緒失控狀態中。
讓孩子盡情地發泄自己的情緒,是父母可以改善的原則,父母不需要緊追不捨地探詢和唸叨,這樣才能有效改善親子間的互動模式。他舉個例子説,有些父母很緊張,發現小孩躲在房間裏鬧情緒,便在門口問東問西,硬要把孩子逼出來,於是造成親子間的衝突。換成林良的做法,他就會縱容孩子躲在房間裏發泄,只要小孩沒有做出傷害和遷怒別人或東西的行為,就讓他躲到高興為止,想出來再出來又有何不可。
不要記仇,除此之外,林良還提醒父母,發生衝突時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失言失態,而且父母對孩子偶爾的失態可以表示驚訝,但最好不要記仇,更不要一直説個不停。進一步地説,孩子失態當時,父母可以把不喜歡的感覺表現出來,但事後父母與孩子討論那件事時,父母只需針對事情本身予以建議,而不要再提孩子失態的事,讓子女難堪,除非是子女自己提出來的。以林良自己來説,當他和孩子有什麼衝突或是產生什麼誤會的時候,他的做法常常是忍一下就過去了。
他和女兒間有着不成文的默契,那就是沉默代表道歉和原諒,而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解釋。林良表示:“衝突的當事人就是孩子和父母,所以事情的經過雙方心裏都很清楚,就無需刻意用言語來解釋了。有時候話説多了只是在替自己辯解而已,反而收不到道歉h的效果。”因此林良在家裏都是用善意的“行動”來表示歉意,而非過多的言語。這些善意有時候是送點小東西,有時候只是默默地付出關懷。
最後林良提醒父母,傾聽也是親子溝通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林良認為父母在傾聽的時候應該讓孩子把話説完,不要因為自己的人生經驗比較豐富,就隨意在孩子話説一半的時候打岔:“我知道了,你就....”貿然替孩子做決定,逼孩子照父母的安排去解決問題。這樣的話,孩子可能會覺得和父母説沒什麼用,還會被強迫,下次就不願意把他碰到的問題告訴父母了。如果能夠反過來,等孩子説完原委後再表示意見,子女會覺得父母在聽他説話,而且很尊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