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都怪地不平”!孩子摔倒了扶不扶,許多家長沒掌握好分寸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健康

經研究發現,兒童0~6歲之間的經歷,會影響他一生的性格。

近些年突然火起來的家庭教育“忽視原則”,以鍛鍊孩子抗挫能力為理由,對於寶寶摔倒、哭泣等情況,有意地不去理睬。

孩子摔倒後,到底要不要把他立刻扶起來,在育兒中並不是一件小事。糖媽提示如果家長掌握不好分寸,會影響孩子身心發育。

孩子摔倒後奶奶拍打地面:都怪地不平!

糖媽帶着寶寶在小區裏玩耍,經常會遇到孩子摔倒的情況。家長們的做法大有不同,仔細觀察孩子們的反應,也會隨着家長的態度而變化。

鄰居方阿姨非常疼愛自己的小孫女,孩子2歲多時,她還經常抱在懷裏。真的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

方阿姨的孫女很淘氣,經常和小朋友們一起跑來跑去,難免會摔倒。每當這時,阿姨就會立即上前抱起孫子。

要麼是拍打孫孫女的鞋:“這個臭鞋下次不穿了,都讓我大孫女摔倒了”。要麼是用力拍打地面,生氣地表示:“都怪地不平”!

孩子看到奶奶這樣説,很快就停止哭泣了。但結果是孩子經常摔,經常哭,許多小朋友不敢跟他一起玩了。

孩子摔倒後要不要扶,會有以下影響

隨着90後,00後陸續當了父母,教育方式比從前改善許多,但有時也容易做過了頭。

年輕人總是吐槽老一輩人過於緊張,孩子摔倒後,沒必要立刻抱起來。於是網上出現許多家長拍攝孩子摔倒的畫面,看起來好笑,孩子卻很受傷

孩子摔倒後,若家長冷眼旁觀,孩子的心感受不到温暖和愛,甚至會因為委屈哭得更厲害。當家長受傷或需要幫助時,孩子也無法產生同理心。

但孩子摔倒後,家長立刻上前扶,就會讓孩子變得無法面對挫折,容易被小事打倒。

對於家長來説,最怕的就是孩子受傷,那麼怎樣去掌握扶孩子的這個分寸?就需要家長正確的判斷和處理。

孩子摔倒後要不要扶,家長觀察這幾個因素

無論怎樣,教育孩子主要是以安全為主。想要掌握好扶孩子的分寸,家長要判斷以下這幾個因素。

1)孩子摔倒時,身處的環境

如果是平時在家中走路摔倒,或者在小區裏面玩耍時摔倒,相對來説是比較安全的,未必需要立刻扶起來。

但如果孩子摔倒的地方靠近馬路、車庫周圍,人流量和車輛都比較密集的地方,那麼儘早把孩子抱起來才是最安全的,可以避免二次傷害。

2)觀察孩子的狀態

如果孩子只是輕輕摔倒,並且也沒有哭鬧的苗頭。那麼家長可以在一旁,温柔地鼓勵孩子站起來,注意態度不能強硬。

如果孩子摔倒時很難過,家長可以上前詢問孩子哪裏疼,需不需要爸爸媽媽幫你扶起來?如果孩子表示需要,家長再動手。

很多時候孩子比我們想象中要堅強許多,只是他在父母面前下意識想要撒嬌而已。如果孩子剛學會走路,沒有自己站起來的能力,那麼扶一下是可以的。

3)觀察孩子的受傷情況

若孩子摔倒後真的受傷了,就不必再要求他有多堅強,更主要的事情是幫孩子處理傷口。

但要注意,扶起孩子之前可以先觀察10秒左右,尤其是當孩子哭得喘不上氣或頭部受到重創時,家長直接抱起孩子,反而會讓他受傷。

所以糾結扶不扶孩子的家長,要觀察以上幾個因素,另外還要注意一件非常關鍵的事。

無論扶不扶孩子,家長都別這樣安慰他

文章開頭糖媽提到的那位老人,小孩子摔倒之後經常用一種話術,就是將孩子摔倒的責任轉移到某個物體上。

或許孩子真的是絆倒在某個石頭上,地面也是真的有坑坑窪窪的情況,但家長忽略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是疏於觀察和躲避。

如果孩子在摔倒時,家長只是怪地面不平,將責任轉移到物體上,會讓孩子認為摔倒不是自己的錯。久而久之在其他事情上面,也學會了逃避責任。

孩子摔倒之後家長應該先關心他的感受,等孩子的情緒完全緩和以後,再給他講應該注意的事情,以後怎樣才不會輕易摔倒。

這些細節都做到了,孩子不僅能體驗到來自家長的關懷,還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強抗挫能力,以及自我保護意識。

糖果媽媽心裏話:

家長教育孩子,初心都是好的,只是有時候掌握不好分寸。孩子摔倒該不該扶,在育兒過程中並不算小事,瞭解以上細節後以後就能掌握好分寸了。

【今日話題】孩子摔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