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醉魚草
來源產地為醉魚草科植物大葉醉魚草的枝葉、根皮。
枝葉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根皮春、秋季採挖,洗淨,剝皮曬乾。
生於海拔800-3000m的山溝、路旁、灌叢中。
分佈於西南及陝西、甘肅、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別名酒藥花、酒麴花、大蒙花、麻柳、花醉魚草、雞骨紫、蒙花樹
【原形態】灌木,高1-3m。枝長而擴展,幼枝具4稜,密被白色短柔毛。
葉對生;葉柄短;托葉萎縮成帶狀,位於兩葉之間;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8-25cm,寬3-4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背面密被白色絨毛。
總狀圓錐花序直立或下垂;花萼鍾狀,具柔毛,4裂,裂片披針形;花冠紫色,細而直,管狀,長7-10mm,4裂,裂片邊緣反捲,外面疏生絨毛及鱗片,喉部為橙黃色;雄蕊4,子房2室,無毛;柱頭棒狀。
蒴果長圓形,長6-8mm,先端尖,無毛或稍有鱗毛。種子多數。花期5-8月,果期6-10月。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彙編》
辛、微苦,温。有毒。
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疼痛,跌打損傷,骨折;外用治腳癬。
0.5~1錢。外用適量,研粉調服或煎水洗。
《中藥大辭典》
"辛微苦澀,温,有毒。"
解毒,殺蟲,止癢。治蜂窩織炎,瘡癤,跌打損傷,腳癬,婦女陰癢。
《貴州民間藥物》:
治腳癬,婦女陰癢,止咳,殺蟲。
《貴州草藥》:
驅風散寒,消積止痛。治感冒風寒,風濕疼痛,疳積,跌撲。
《陝西中草藥》:
清熱解毒,止血生肌。治麻風,瘡癤,蜂窩織炎,跌打損傷,骨折。
《中華本草》
辛;微苦;性温;有毒
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解毒殺蟲。主風寒咳嗽;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癤;婦女陰癢;麻風;腳癬
【歸經】心;肝;腎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泡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