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丨數字療法,給心靈“治未病”
數字療法,給心靈“治未病”
半月談記者 張曦 張漫子
根據數字療法聯盟(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的定義,數字療法(Digital Therapeutics DTx)是由軟件程序驅動,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干預方案,用以治療、管理或預防疾病。數字療法這種形式,比較適合用來干預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相關的慢性健康問題。在心理健康領域,越來越多的數字化健康產品出現。
精神心理健康領域互聯網醫療平台“好心情”提供的《2022數字化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新冠疫情的發生不僅拓展了數字診療在精神心理疾病服務方面的運用,也推動了精神心理健康在線醫療服務市場的增長。相比傳統治療模式,數字診療可更高效地跟蹤回訪、評估療效,併為患者提供進一步的改善建議,預防復發,幫助患者獲得健康生活。
數字化為心理健康服務“拓荒”
中國的心理健康行業起步較晚,精神心理領域醫療資源不足。直到近幾年,數字心理健康行業才受到資本的重點關注。《2021心理健康行業洞察報告》顯示,近年來,數字心理健康產品研發,大致分為情緒數據追蹤(干預)、AI心理諮詢、VR心理治療及數字藥物四個領域,資本在密切關注着國內的數字心理健康公司。
2021年國內心理健康領域全年融資事件25起,涉及20家企業。其中不乏互聯網大廠的佈局:京東通過上線“精神心理中心”,完整其“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佈局;2021年3月8日,基於循證心理干預的數字健康品牌“暫停實驗室”完成了5000萬元的A輪融資,截至目前,它已共計拿到3輪融資;“好心情”2021年完成C輪與C+輪融資,合計獲字節跳動、復星健康、東方明珠等知名機構3億元投資,成立至今,已獲得累計5億元融資並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
有觀點認為,中國心理健康市場大約是3000億元規模,這個千億級市場正等待搭乘數字醫療這艘大船啓航。
“暫停實驗室情緒減壓25天計劃”首次內測發生在2019年下半年武漢疫情發生之前。創始人兼CEO郭婷婷告訴半月談記者,付費產品超6萬人參與訓練,他們研發的公益情緒急救包超過20多萬人使用。
網友提供的”暫停實驗室情緒改善計劃“的學習進度頁面
2022年12月的一天,網友“仙芽兒”結束一天的工作後,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她的微信通知亮起,“暫停實驗室情緒減壓計劃”發來了當日練習進度通知。戴上耳機,點開練習內容,隨之而來清澈的正念聲音,伴隨着有序的呼吸,“仙芽兒”在10分鐘的正念中,昏沉的大腦得到了舒緩,在腹式呼吸的作用下,思緒進入了相對緩慢而專注的狀態。正念結束後,她再依據練習內容中的第二部分“情緒日記書寫”,認真地在筆記上按照當天的心理學書寫模板,記錄下當天發生的事情、情緒的變化及任何想記錄的內容。
在這個產品中,25天的練習過程被稱為“入營”,費用是698元,可永久持續使用。用户通過前期的詳細的情緒、心理狀況的問卷調研後,就可以進入每日練習。每日練習裏有兩類:正念和書寫,來自主流循證心理干預裏被驗證有效的方法,只是“暫停實驗室”把它們變成了一套科學的、對普通用户友好的線上自助訓練計劃,同時在練習過程中有專業人員全程答疑。訓練計劃從零基礎開始,對於長期困擾者會有更進階的行動方案。除了情緒訓練,“暫停實驗室”還同時研發了改善慢性失眠的睡眠訓練等多種產品,價格在幾百元上下。
數字化為提升心理健康服務可及性、有效性而生。對於輕中度心理困擾的人,類似數字產品既能滿足其改善需求,也能減輕消費者經濟負擔,畢竟許多工薪階層仍無法承受一對一心理諮詢的費用。
“我們既是研究者,也是產品設計師,通過系統化和標準化的產品設計,把需要專業人士帶領才能完成的操作,轉化為大家日常就能使用的數字化產品。我們的願景是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照顧自己的專家。”郭婷婷説。
疫情發生以來,人們對心理學的概念、知識、信息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比如提到正念,很多人不再覺得是玄學而抗拒,可以正確看待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的一些情緒問題,也敢於坦誠談論情緒困擾。
產品多了,難免出現重疊。以“正念”為關鍵詞搜索,會出現百餘個相關App。為了避免行業被攪成“紅海”,市場上的數字心理健康產品還需要找準自己的細分定位。比如“好心情”,持有國家首批頒發的“互聯網醫院”牌照,有5萬名醫生註冊使用;“簡單心理”則是為企業提供定製化心理服務的平台,服務客户包括中國聯通、國家電網等。
標準化產品彌合心理服務供給缺口
在早期進行干預,降低受助者從輕中度困擾轉化成重度障礙的可能性,是數字心理健康產品的核心應用理念。
郭婷婷説:“暫停實驗室也被網友叫作‘心理健身房’,健身房的意義在於日常鍛鍊、維護,如果真的已經出現嚴重抑鬱等問題,就要趕快尋求醫院幫助。”
倘若用户真的處於中期甚至更嚴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狀態中,也並非只能去線下醫院排隊。在線治療精神心理,有很多網友擔心“處方權”的問題,這也意味着,這類數字心理健康平台,不會成為精神障礙患者的第一選擇。
“好心情”董事長、創始人兼CEO陳冠偉告訴半月談記者,“好心情”與其他以社會心理諮詢師服務為主的網絡平台有本質差別。首先,這裏有超過4萬名臨牀精神心理科醫生註冊,具有診療處方權。通過智能化、數字化和專業的臨牀技術,能夠為用户提供在線諮詢、心理診療、處方開藥、複診隨訪等一體化全流程閉環服務;其次,基於精準醫療、虛擬現實技術、數字療法、腦機接口等創新技術手段,研發了精準用藥基因檢測、VR冥想療愈、心理陪伴數字人等一系列新產品,帶動了整個心理健康與精神醫療產業創新升級。
郭婷婷認為,線下心理諮詢就好比奢侈品、手工藝品,不夠標準化,質量非常依賴於諮詢師的水平,且供給量很難滿足當下的需求。因此,要做大眾化、平民化、普遍的、有效率、有標準的產品,數字心理健康產品能夠以更經濟的方式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
優化體驗,發現數字化心理服務的價值
數字心理健康產業要走的路還非常遠。首要困難就體現在用户培育方面。與剛需的現實壓力相比,減少壓力、讓情緒更好就顯得沒那麼剛需,屬於進階需求,所以民眾對心理服務的付費需求還沒有充分暴露。
“數字心理健康服務跟研發藥物有些類似,確認起效是一個慢熱的過程。用户的市場教育需要時間,付費使用心理健康產品或服務,這類消費還是有門檻的。”郭婷婷説,“對於服務商而言,需要讓用户體會到心理服務的巨大價值。也許現在所處的階段還是一個以研發為主、新用户持續合理增加,而不是井噴式增長的階段。事實上,整個心理健康行業仍處於早期階段,不僅需要積累技術,還需要培育用户,讓更多人信任、看到心理健康的價值。”
未來,“暫停實驗室”在相關產品開發方面會有更多樣化的探索。一方面更“輕”、更自助,體驗更優。另一方面服務的方式更加靈活、可持續,比如以訂閲工具的方式提供持續性的互動和服務。
眼下,已經有機構嘗試將政企心理服務從傳統線下服務轉向更便捷的數字化心理服務模式。在此帶動下,未來數字醫療的應用領域將由疾病治療轉為人羣行為干預,並在更廣泛的健康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