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媽愛叨叨
有温度 有深度 有態度 寶媽們都在關注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提到日本教育,多數國內家長都有着不同的見解。
有些家長就覺得日本教育氛圍好、教師盡職盡責,“留給子女最富貴的財富不是金錢是教育”已成為許多日本家長的座右銘。
但是,有些家長也覺得日本教育不地道,特別是幼兒教育過於變態,論證之一就是幼兒園的“裸體教育”。
“裸體教育”是促進發育,還是心理扭曲?時至今日,家長的看法依舊五花八門,沒有確切答案。
其實,日本教育還有一種方式引起過家長輿論,那就是孩子的獨立教育。
在國內家長的認知裏,日本孩子從小就具備獨立性,自己揹着書包結伴上學、從來不需要家長哄着吃飯、穿衣,可謂是乖孩子的典範。
這要是換做國內的熊孩子……
説起來,國內家長也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但是他們不夠狠,想讓孩子自主吃飯卻不忍心他們餓到,想讓孩子獨自穿衣卻擔心他們不肯穿衣凍壞。
於是,孩子的任何瑣事都需要家長幫忙完成,這也導致他們缺乏獨立性,未來勢必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
在這裏,我們不妨通過一檔綜藝節目,分析下日本爸媽如何培養孩子獨立性。
3歲女兒獨自買菜,揭露日本教育殘酷真相
在日本,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初遣》,自1991年以來,它一直火了29年。
這個節目的當家C位不是明星大咖、也不是流量小鮮肉,而是一羣2~7歲的孩子。
29年來,一共有3000多個家庭參與過拍攝,這些孩子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第一次在沒有家人陪伴下出門。
這幫孩子最小的只有1歲11個月,最大的也不過5歲3個月,他們一個人去買菜、坐車、去商店。
看到這些孩子獨自出門時的表現,親生父母們都流下了心疼的淚水,而我們這次介紹的主人公就是一位叫浬愛的女孩。
母親節當天,爸爸對女兒浬愛説道:
“女兒,母親節到了,你去給親愛的媽媽買康乃馨怎麼樣?順便再去商店買菠菜、燉菜的材料和蛋糕。你看媽媽平常這麼愛你,你也該為媽媽做點事。”
3歲零2個月的浬愛很想給媽媽送花,所以她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了下來。
可是,浬愛從來沒有自己出過門,當面臨人生的第一次時,她選擇了退縮。
浬愛站在玄關門口,遲遲不敢邁出第一步,她邊哭邊看着爸爸説道:
“但是一個人去,辦不到啊。”
爸爸為了鼓勵浬愛,拿出了媽媽做的護身符,“吶,這是媽媽做的護身符,想讓你不覺得寂寞。”
“還有,路上你要是餓了,就吃些糖果。”
貼心的爸爸還在女兒兜裏塞滿了糖果,想給她加油打氣,同時又忍着內心的不捨和擔心,叮囑道:
“拿着糖去吧,要看着前面。”
於是,浬愛就鼓足了勇氣,邊走邊回頭,但她始終沒有後退一步。
當她回過頭看不到爸爸時,心中徹底沒有了安全感,站在街頭大哭起來。
浬愛哭累了,就掏出爸爸給她的糖果吃下去,這顆糖果像《大力水手》中的菠菜,重新給她帶來一股安全感。
就這樣,浬愛一個人買了鮮花、拿了蛋糕,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又走回了家,而爸爸依舊一直站在路口等待着她。
最後一段路,爸爸想起身跑過去接過女兒手中的東西,但他還是忍住了,讓浬愛一個人走完這段路。
畢竟,孩子未來的路要自己走,生命的明燈還需自己點亮,父母只不過是大海中的燈塔,給漂泊在外的孩子指明方向罷了。
最終,爸爸把浬愛摟在懷裏,不停地誇讚道:
“為什麼爸爸流鼻涕了?因為浬愛很可靠,很了不起。”
看到這裏,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在感動的基礎上深思,一個三歲的女孩獨自出門買花、買菜,這放在國內孩子身上,根本難以想象。
然而,這就是日本教育的殘酷現狀,想讓孩子變得優秀、獨立,家長就一定要先做到“絕情”,咬着牙把孩子送出家門。
靈魂拷問——為什麼中國家長不能“狠”?
雖然日本獨立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性、提高自我意識,但是並不適用於中國國情。
是因為中國家長不夠“狠”嗎?不是,是中國家長不能“狠”。
1.孩子沒有過早地接受獨立教育
戰地記者周軼君考察過各國的教育方式,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故事裏就提到過日本的獨立教育。
一個叫若松花果的小女孩,早上起牀後一個人洗臉、掛毛巾、疊睡衣、穿好校服,全程不需要家長督促。
出了家門後,她也是自己揹着書包、拿着挎包,跟在媽媽的身後,屁顛屁顛地走向幼兒園。
花果媽媽在採訪中説道:
“雖然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到盡善盡美,但也會讓她學會這些東西,在一天裏努力做到最好。”
對於日本媽媽而言,他們對待孩子的態度就是“18個月當18歲來養”。
可是,中國媽媽卻做不到這一點,她們總會下意識地包辦孩子的一切,腦海裏從來沒有讓孩子獨立完成事情的想法。
這也導致孩子在2~5歲有了自我意識後,沒有經過獨立性的鍛鍊,導致他們長大後也沒有自我思考能力,遇到困難就只想着父母,而不想着獨自解決思考。
鄭州一名9歲女孩,因為媽媽工作忙沒有時間接送她,就自己獨自坐車回家,結果她坐錯公交車找不到家了。
為什麼中國家長不能“狠”?因為他們不信任孩子,可是當他們信任孩子時,孩子已經不值得家長信任了。
2.安全問題
為什麼日本家長可以放心地讓孩子一個人出行,絲毫不擔心安全問題?
説到底,就是日本幾乎沒有人販子。
法律措施
在日本的律法中,拐賣屬於重大案件,對於收買兒童的家庭,法院也會採取相應的懲罰措施。
教育措施
在幼兒園時期,老師就會教孩子一些防範常識,譬如怎麼拒絕陌生人、如何逃跑等;
在日本的小學教育中,學校還把兒童遭遇誘拐作為試題,讓孩子思考面對陌生人給糖果時,怎麼做?
孩子思考的過程,就是提升安全意識的過程。
科技措施
日本將大量科技投入到兒童安全事業上,譬如防範手錶,具有GPS定位功能,還可以發送短信。
相對而言,中國的人販子就太猖獗了,前段時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梅姨案”就牽動了不少家長的心。
家長為什麼不能“狠”?因為他們害怕心一狠,孩子就被第二個“梅姨”拐跑了,所以,他們寧願孩子沒有獨立意識,悉心替娃接管一切。
3.《初遣》“作秀”問題
在《初遣》中,節目組成員也會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
為此他們會派20多個工作人員扮演路人保護孩子,同時提前和孩子接觸的“NPC”打好招呼,攝影師也會一路注意孩子的安全。
譬如浬愛在買花、取蛋糕的過程中,蛋糕店老闆和花店的阿姨就被提前告知節目的內容,幫助浬愛過馬路、指引方向。
某種程度而言,這個節目也算是一種“作秀”。
由此可見,我們不能盲目吹捧日本獨立教育,但是,我們也要吸收它們的優點。
中國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獨立性?
該狠還要狠
家長擔心孩子的出行問題,兜媽表示理解,畢竟人販子無處不在,我們不能保證孩子的安全。
但是,家長可以讓娃從小事做起啊!疊被子、疊衣服、吃飯、刷牙……這些事情,3歲孩子就可以辦到,為什麼日本孩子就可以,我們孩子就不可以呢?
説到底,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家長的態度問題。
在大部分家長的腦海裏,根本就沒有讓孩子自己做的選項,他們擔心娃累到、也不相信娃會做好,所以連一次嘗試的機會都不給。
給予孩子尊重和平等
我們可能會發現一件事情,那就是日本家長和孩子談話時,多數時候都會蹲下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予孩子平等的位置。
只有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家長才會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鍛鍊孩子膽量
孩子第一次嘗試某件事時,可能會因害怕而不敢嘗試。譬如浬愛第一次出門,沒有膽量就在家裏磨蹭好久,看到媽媽的護身符和爸爸的糖果才勉為其難地出門。
生活中,家長要鍛鍊孩子的膽量,這樣他們才敢嘗試挑戰,擁有抗挫折的能力,途徑之一就是讓孩子去買東西。
小輝爸的女兒4歲的時候,他讓女兒去便利店買兩袋紙巾。
可是,女兒拿着錢猶豫了好久才進去,轉了好幾圈都沒有找到目標,紅着臉向售貨員求助,最後才完成任務,用時十分鐘。
自那天以後,小輝爸經常讓女兒獨自去商店買東西,而她也越來越輕車熟路,膽子越來越大了。
兜媽寄語
日本火了29年的節目《初遣》揭露教育真相:想讓孩子獨立,父母先學會絕情。
無論何時,獨立的教育都是必須的,家長學會適當放手,這樣孩子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各位寶媽、奶爸,你們怎麼看待綜藝節目《初遣》?你們覺得這檔節目是“作秀”的娛樂節目,還是頗有教育意義的節目?快來分享下你們的觀點吧。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