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以為,像祁麗亞這樣“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從小就優秀到大的。畢竟她有着拿出去給任何人説都讓人感嘆一句“好厲害”的學歷背景。
但是對她來説,這種別人眼裏的“優秀”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和很多“天才”不同,她並非剛開始就名列前茅。
其實我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學習成績不太好,我的性格一開始很內向,講話很容易臉紅害羞。小學四年級時候我們換了一個語文老師,她提倡的創新型教育方法,要求每一個孩子上台即興演講,我被迫上台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想到的是雖然我講的不好,但老師和同學們卻一直在鼓勵我。在這樣的一次次鍛鍊中,我的自信心也不斷增長。更神奇的是,我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不僅語文課成績變好,數學成績也上來了,後來成績就一直挺好。所以自信和鼓勵對於成長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些都只是一些前提條件,只有信心不去積累更多的知識會顯得後勁不足,所以在中學的六年,我幾乎沒有太多的娛樂時間,基本都是在看書中度過。
而小的時候,她也是個和普通人一樣的“十萬個為什麼”發問機。她的爸爸媽媽和如今的我們一樣,也沒有辦法解答孩子所有的問題。可是孩子的好奇心又有必要滿足,那怎麼辦呢?
祁麗亞: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作為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當我不斷問為什麼的時候,我的父母很有耐心,他們會從生活中的例子出發,給我買來很多材料,比如橡皮泥,放大鏡,凹透鏡,陪着我嘗試通過親自上手感受把問題解決掉,他們這種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對我影響很大,所以在科學隊長我也會本着“多聯繫生活實際多引導”的原則教授學生們知識。同時因為自身的好奇心比較強,父母的鼓勵性很大,我也會嘗試看很多相關書籍一點點積累。現在我們小朋友的條件比我那時候好很多,尤其科學隊長提供了很多專業性的實驗材料,老實説我非常羨慕,這對培養動手能力可以説是事半功倍。
給孩子的3個建議
如果不知道應該從什麼方向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祁麗亞老師也有3個乾貨建議。
傳統的課堂上更注重知識的積累,忽略動手的重要性。親自實踐,不斷嘗試不僅可以加深記憶,更可以更加深刻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做實驗過程中,需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下一步要做什麼,這無疑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聯想的能力。科學隊長設計了很多巧妙的實驗,在專業器材和指導下,相信每一個小朋友都會有收穫。
第二,?教會孩子思考的能力
有句古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我的學生只是掌握了一個個獨立的知識點,那麼下課後遇到新的難題可能依然無法解決,這當然不是我希望看到的。學習思考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要學習的。當然思考不意味着只是問為什麼,思考是精準的提出問題,準確找到問題所在後,不斷聯想不斷深入直到解決難題。所以在設計課程時我們也會秉持着不斷深入的原則,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第三,鍛鍊孩子表達的能力。
讀大學時有一位老師對我説過“You Never Really Learn Something Until You Teach It”(你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一件事除非你真正去教它的時候)這句話對我影響很大。學生們總是感慨為什麼老師總是懂這麼多,那麼為什麼不嘗試去做一個“老師”呢?關於學習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成為“老師”。嘗試轉化身份把所學所知講出來,你會收穫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我在大學時才開始使用這個方法,我希望在我的課程上,小朋友們可以從小就開始使用這個方法,當然我也會有意識的引導。
我們在此代表本賬號的所有讀者感謝本文作者所付出的辛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敬請直接通過公眾號聯繫“小科學+”,我們將及時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