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都認為,對於一個年齡很小的孩子談責任心,未免有些過早,殊不知,孩子的一些好品質就是在早期形成的。父母們通常喜歡幫助孩子承擔一些他們無法承擔的責任和行為,例如,最簡單的吃飯穿衣,倘若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父母就會上手幫助他們。除此之外,如果孩子在一個團隊中犯了一些錯誤的時候,家長也喜歡“自動”幫他們承擔錯誤。
不喜歡別人責備自己的孩子是大部分家長的通病,但這種不責備,很有可能導致孩子形成逃避錯誤、逃避責任的習慣,也就是我們通常説的“缺乏責任心”。
1.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宜大包大攬
由於大腦的發育和對四肢的控制能力有限,孩子的行動通常都要遲緩一些。這種遲緩在家長的眼中或許是一種逐步的學習,也或許是一種磨磨蹭蹭的拖延。一些性格比較急的父母在看到孩子慢吞吞的吃飯,係扣子,繫鞋帶時,總是忍不住抱怨孩子為什麼這麼磨蹭,於是自然而然的代勞子女的一切行為。家長過分包辦會讓孩子責任感逐漸喪失,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一切都與自己無關。
培根説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但當孩子形成了這種習慣性被別人所包辦的習慣之後,他就很難再成為一個獨立的人,更不會建立起相應的責任感。
2.父母的放養式管理
“放任孩子”在很多父母看來是給了孩子絕對的自由,但這種自由也代表着父母不去約束孩子的行為,更不會教會他們對與錯。這樣的養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對所有的規則熟視無睹,導致孩子習慣性的漠視規則和習慣性的犯錯。
另外,放養式管理的孩子和父母無一例外,都非常喜歡逃避責任。遇到的孩子錯誤時,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要將問題及時解決,反而是逃避孩子的過錯,而且會不停的給孩子找藉口,如:“孩子現在還小,等長大了之後就會好的。”
愛迪生説過,教育之於心靈,又雕刻之於大理石。
孩子在被需要雕刻的初期就接受着這種“逃避式”的教育,那麼在他長大之後,一定會視逃避為家常便飯。他們的內心會一次又一次的縱容自己,而且絲毫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
3.家長的行動影響
孩子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大概率要看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父母就是一個不喜歡負責人,凡事都喜歡將重要責任推在別人身上,那麼孩子也必然會受到這種負面影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關鍵且深遠的,家長就像孩子的老師,生活中家長的各種習慣無論好壞都很容易被孩子所模仿。
尤其是平時的言行,更是孩子們模仿的重點。例如,在家長本身就有犯錯的前提下,卻還對這孩子説“這件事跟我沒有關係”,“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事情發展到現在你要負主要責任”等等,孩子就會用這一套措辭去敷衍別人。
1.先從改變自身開始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啓蒙老師,如果家長想要培育子女的責任感,父母首先要做到嚴於律己,將生活中那些急於推卸責任的口頭禪改掉,並且在做人做事上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養成一些更好的習慣,比如在做完一件事之後習慣性的回頭檢查一遍,在出現問題之後不推卸、不狡辯,而是大大方方的承認錯誤,並且以最快的速度想辦法解決問題。對於父母來説,這種行為不僅會幫助他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建立微信,更會讓孩子學習這種行為。
2.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父母就必須訓練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當孩子長大後,父母應該逐漸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情。曾經有父母幫助孩子做事,耽誤了孩子責任感的建立,或者已經讓他養成了不愛負責的壞習慣,那麼不如從現在開始給孩子一個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機會,小到吃穿洗漱,大到完成作業,或是讓為自己做一次決定。試着讓孩子自己做他們該做的事,才能讓孩子獲得獨立的滿足感。
3.耐心温柔的對待孩子的錯誤
很多孩子害怕承擔責任的原因是因為害怕父母的責罰,如果是這樣,那麼父母就要自省平時是否有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過激導致孩子的畏懼。
比如,孩子丟了東西,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父母知道了就會很生氣,這時就會責罵或者懲罰孩子。但是責罵之後孩子還是不知道下次該怎麼做,所以父母要學會耐心的指出孩子的錯誤,並且教會他們如何改正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一味的懲罰。
在一個孩子身上的諸多品質中,很多人將聰明看成是最重要的,但與聰明相比,擁有責任心是一個更為可貴的品質,它才是真正可以對孩子的未來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