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寶奶奶(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俗話説“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週會走”,孩子在不同的月份身體會有不同的表現,並且孩子的這些動作或者是技能都是按着一定的順序來發展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例外。一般來説孩子都是先學會爬行,後學會走路,但也有可能還沒學會爬就學會了走。
專家表示:兩種情況都是存在的,而這兩種情況都在正常發育範疇內,但是建議父母們仍然讓孩子可以先學會爬行再站起來走路。
一方面,擔心孩子沒有爬行的階段,對寶寶骨骼發育不利;
另一方面,則是怕孩子經常顫顫巍巍走路,容易摔倒磕到。
為什麼有些寶寶沒有學會爬行就會走路呢?多半是這兩種原因
▼ 父母過多幹涉孩子的爬行
以前的父母帶孩子,任由孩子在地上摸爬滾打,掌握各種技能;
而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呵護有加,怕孩子在爬行的過程中會磕到或者是發生其他的意外,因而會一直減少孩子在地上爬行的機會。
孩子因為少了爬行的機會,而腿部力量也在發育過程中增強了,所以即使是不用經過爬行,也能夠直接站起來,扶着一些載體就能夠慢慢地往前走了。
▼學步車成為帶娃“神器”
目前很多父母對孩子爬行的行為沒有形成較為健康的認識,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快一些學會走路,於是學步車也就成為了很多父母的帶娃“神器”,直接將孩子放到學步車內,既能夠保證孩子在車中的安全,也可以讓孩子學着走路。
孩子在學步車中有支撐支持了他們走路,他們也就直接略過了爬行階段了。這種通過學步車來學走路的做法其實對孩子的腿部腿型發育存在一些風險。
孩子的腿部尚在發育,而學步車會對其腿部存在束縛的作用,如果孩子使用學步車時出現不合理使用時,很可能導致孩子的腿型出現畸形或者出現“O型腿”的情況。
先走後爬和先走後爬的寶寶,在發育上有啥差異?四種能力區別明顯
孩子先走後爬和先爬後走的不同情況,會讓孩子的四種能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家長們可不要小瞧了這簡單的爬行。
孩子的爬行不僅可以刺激寶寶的前庭功能,促進感覺器官的發育,更重要的是鍛鍊身體的協調能力,所以孩子的成長髮育最好不要越級。
大腦發育存在不小的差別
寶寶爬行的時候不僅僅是用到了手部和腳步,而是大腦參與了其中的工作。有研究發現,寶寶在孩童時期的爬行時間要滿足800個小時,最少也要滿足500小時的爬行時間。
孩子在爬行時,刺激了大腦神經元,調動了大腦各中樞,如果沒有爬行經歷也就缺失了大腦的鍛鍊,容易使得寶寶大腦發育緩慢,孩子容易遲鈍,同時在語言、視聽等方面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先爬後走的寶寶的大腦發育更快更好,所以我們發現其在學會走路之後的動作更敏捷,而直接學會走路的寶寶在走路時的顫抖程度要遠大於前者。
手眼協調能力相差甚大
寶寶爬行時要用到手腳和眼部,因而經常爬行的寶寶能夠學會如何調控和分配自己的行為,手腳協調能力也得到了鍛鍊。
並且,當寶寶爬行時,也刺激了小腦的發育,提升孩子的平衡感,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後能夠穩步行走,同時手部和腳步的精細動作也更優秀一些。
先走路再爬行的寶寶則容易出現手腳不協調的情況,因為他們缺乏手腳眼的配合鍛鍊,直接就進行走路,所以有的寶寶會因此出現同手同腳走路的“順拐”行為,並且在走路時也容易失衡,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出現感統失調的症狀。
對新事物的學習能力不同
有研究表明,寶寶在爬行過程中會刺激寶寶的語言中樞,激發寶寶的語言學習能力,為寶寶的語言發展能力奠定了基礎。
同時,如果寶寶經常都能夠進行爬行,也會增強他們對形象事物的敏感度,爬行中會給孩子帶來更多不一樣的體驗,其學習能力也會增強很多。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爬行,卻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過程,是寶寶生長髮育的必要規律體現,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懂得尊重孩子的爬行規律,多讓寶寶爬行,先學會爬行之後再來學走路。
ps: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