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網導讀】現在大多數家長對於孩子的利益問題都十分重視,哪怕別的孩子動了自己的寶貝一根手指頭,都要爭辯的你死我活。其實作為父母,不光要教育孩子維護自己的利益,還要教育他們不能去傷害他人。
對於孩子打人了,家長們都是怎麼做的呢?嚴厲的批評教育,還是置之不理?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家長左右為難。其實大多數3-5歲的孩子都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家長如果發現了孩子有這種行為,該如何做呢?
一、就算是無心傷害,也應及時制止:
3-5歲的孩子擁有攻擊行為是比較常見的,而大多數又是無意義行為。比如孩子和朋友在打鬧的時候,距離太近難免會刮傷碰傷,也就是説這種行為往往沒有明確的攻擊性,而是無意中造成的傷害。
孩子給對方帶來的傷害固然是無心的,當如果長期對這種行為不進行處理,很容易誤導孩子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受到懲罰。所以家長應當及時告訴孩子,雖然你是無心的,但是既然給別人造成了傷害,就需要作出道歉,這樣來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意識。
二、就事論事,不隨意貼標籤:
為了某種物體而導致的攻擊行為,被稱為獲得性攻擊,這種行為在孩子心智慢慢成熟的過程中很容易遇到。如果家長很嚴厲的對孩子進行懲罰,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慢慢變得膽小怕事,對處理這種事情沒有積極的影響。更何況,家長在批評的過程中,還會帶有貼標籤的話語,類似“不聽話的孩子”“沒禮貌的孩子”等等。
家長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對攻擊行為產生曲解,從而影響今後的人際交往。在不讓孩子抑制自己需求的同時,家長需要更改自己的方法,例如找尋孩子停止攻擊行為的“條件”,潛移默化中糾正孩子的錯誤。
三、理解孩子攻擊背後的原因:
3-5歲的孩子年少無知,對於有些攻擊行為,並不存在敵意,可能只是為了探討樂趣,或者接收結果帶來的收穫,這種行為叫做表達性攻擊。
如果孩子為了表達自己的力氣,而將東西推到,或者拿碗筷敲擊桌面,以獲取聽覺上的樂趣。家長不如問孩子“你為什麼這樣做”,先給予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得知了原因之後,父母再對症下藥,引導孩子通過其他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