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玩具被搶,要搶回來還是鼓勵分享?多數家長做錯了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健康

昨天吃完晚飯帶孩子下去玩,幾個陌生的小男孩很快就玩起來了。沒過一會兒,一個2歲的小男孩也過來一起玩。玩着玩着,看到了淘淘停在一旁的自行車,非要上去騎一下。淘淘看到有人動他的自行車,趕緊跑過去攔住,説“這是我的,你不能玩。”小男孩執意要玩,我就勸淘淘“就讓小弟弟坐一下,車還是你的,好嗎?”淘淘卻堅定地回答“不行,這是我的自行車。”小男孩沒有如願騎上自行車,開始哇哇大哭。我又徵求了一下淘淘的意見“你看小弟弟都哭了,咱們就讓他騎一下下好不好?”淘淘還是那句話“這是我的。”

換作以前,我可能會很生氣,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小氣、自私、不懂得分享,讓對方家長以為自己平時就是這麼教育孩子的。但是這一次,我沒有説孩子一句不是,而是告訴他“如果你真的不喜歡別人玩你的自行車,那就不要讓他玩。如果你願意,就可以把玩具分享給小朋友一起玩,你的東西你説了算。”

別逼迫孩子去分享

在有孩子、孩子多的地方,總能聽到家長説“分享”這兩個字。因為孩子多了,各自的玩具不一樣,難免會出現搶玩具的情況。這個時候,不管是礙於面子,還是真的想教育好孩子,家長都會説“要學會分享”。但是很多家長不清楚,有時候盲目強迫孩子去分享,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分享不是給予,家長在教孩子分享前,要先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和“物權安全感”。

①物權意識

2-3歲是孩子形成物權意識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把自己的東西看的緊緊的,不允許別人碰。他們會不停表達“這是我的”、“那是我的”,家長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

②物權安全感

孩子有了物權意識不代表就懂得分享,更重要的事要培養孩子的物權安全感。也就是説讓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有支配的權利,別人想要孩子的東西時,一定要先徵求孩子的意見,而且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能強迫孩子把東西給其他孩子。只有孩子有了物權安全感,才會願意分享給他人。

如何引導孩子分享?

1.和孩子玩“拿走”、“送回”的遊戲

平時在家裏,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類似於“借玩具”的遊戲:

媽媽可以借孩子的玩具玩一會兒,然後在規定的時間再還給孩子;

爸爸也可以借媽媽的手機打電話,之後再還給媽媽。

平時多做一些這種“拿走”與“送回”的遊戲,孩子就會意識到:借出去的東西不是説消失不見了,而是還會回來的,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分享。

2.家長作出榜樣

如果父母平時有相處的很好的朋友或者是鄰居,可以將自己做的一些小蛋糕、小手工之類的送給他們。通過家長的榜樣行為讓孩子明白:分享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3.及時鼓勵

如果孩子完成了分享或者是通過分享得到了更多的快樂,這個時候家長就要及時鼓勵、稱讚孩子。這樣強化分享後帶來的快樂,孩子才更樂意去做。

淘媽説:快樂與自願的分享是一種美德,而強迫的分享就變成了道德綁架。所以家長不要逼迫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自私”、“不懂分享”的標籤。多給孩子一些時間,他們總能學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