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離開母體後的啼哭是在告訴世界他的到來。有人説:“養育孩子的過程,實際上相當於父母再經歷一次成長。”的確,從孩子蹣跚學步到咿呀學語,再到勇敢大步向前不斷進入新的人生階段,每個過程都是值得記錄的。
就孩子學會説話而言,因為很多時候母親長期在孩子身邊陪伴的原因,孩子説話的第一聲都是“媽媽”。然而有的寶媽就會發現在孩子慢慢長大後就不會叫“媽媽”了,而是叫“媽”。這一細小的變化往往會讓很多寶媽的心情變得複雜不安。
從“媽媽”到“媽”稱呼的背後,藴含着孩子怎樣的變化呢?
1、孩子開始注重外界的看法
隨着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會觀察自己和外界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就比如,很多人都會説;“我媽今天怎麼樣?”卻很少有人説:“我媽媽。”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把“媽媽”變為“媽”。
2、孩子渴望獨立
很多時候孩子是通過一些變化表現出來的,相應地,孩子渴望獨立也可能就是從稱呼上改變的。從“媽媽”變成“媽”可能就代表着孩子對母親的依賴減少,想要自己做事情。
3、孩子和家長存在隔閡
有時候,親暱的稱呼就是感情好的表現。從“媽媽”到“媽”的變化,不僅僅是字數的減少,更多的可能是孩子對父母的親切感減少了。尤其是孩子和父母經常分隔兩地的家庭更要注意到這一點。
其實,孩子心理出現了變化也意味着我們家長的教育方式也要發生改變了。
那麼,家長的教育方式應該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1、讓孩子獨立
就如同我們上面所説,孩子渴望獨立,那麼家長就要給予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間,允許他們有自己的隱私和秘密。
2、適當的放手
有時候家長喜歡事事都給孩子安排好,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意見。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過多地管教只會讓孩子變得煩感。這時候,適當的放手,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也可以成為一種好的辦法。
其實,有時候稱呼的變化也可能是孩子的無心之舉,並沒有其他想法。但孩子的變化成長的同時父母是否需要改變呢?這才是我們應該重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