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過功利的世界裏,我們能“教”會孩子什麼?

太過功利的世界裏,我們能“教”會孩子什麼?

如果一個問題找不到答案,我們可以問兩個“人”——

一個叫歷史,另一個叫時間。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人,不知不覺地追求:“要給孩子最好的……”

初心沒錯,其中的驕傲、自豪,伴隨着虛榮和無知,也一併兒躍然紙上。只不過,誰能保證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

風水輪流轉,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就拿食品來説,曾經被鄙視為“土”的農產品,現在反而成為香餑餑,尤其是真正的“土”產品。

我們就是這樣的荒唐,也是這樣的可笑。

可悲的是,我們還在這條路上繼續前行,甚至壓根就不覺得自己多麼荒唐、多麼可笑。

比如,我們究竟能夠教孩子什麼?

我經常在思考這個問題,不僅是因為我在講國學,也不僅是因為我曾經是學生,創業後看到一個令人吃驚的世界,經受過太多心如刀割的挫折,承受過太多撕心裂肺的苦楚,還因為我在面對一羣孩子時,看着他們的天真爛漫,經常反思——

我,究竟能教孩子什麼?

想得多了,想得久了,我逐漸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夠深入”。

因為,若不是發自內心地想學,我們很難教會一個人掌握某種知識或技能。反之,則比較容易。

太過功利的世界裏,我們能“教”會孩子什麼?

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有一種本領,很多人都在積極主動地學,根本不用逼着,那就是——

賺錢。

很多人挖空心思去找賺錢的機會,去參加培訓,學習賺錢的“秘訣”,提高賺錢的能力。

事實上,在賺錢之前,一個人應該認真想一想,自己如何才能為別人提供一點幫助,如何為這個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

現在,也許還會有人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甚至會覺得是自欺欺人。

其實,這背後隱藏着看問題的角度差異,甚至還有深度差異。

雖很難改變,但必須改變。

人,活在這個世上,總該想着如何有益他人。所以,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想着,孩子究竟怎樣,才能做點有意義的事情,最好是一輩子都覺得踏實、充實和幸福。

要做有意義的事,要有益他人,孩子自己就必須保障安全,要有健康的身體、心靈,同時要有必要的知識儲備,以及主動學習的意識、不斷學習的方法和能力。

若是自己都無法“照亮”,又如何給他人帶來光明?

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努力去觀察孩子,想一想他們究竟適合朝着哪一方面發展並適當引導。

同時,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可能還要做一些看起來相反的事情。

太過功利的世界裏,我們能“教”會孩子什麼?

例如,曾經有位客户對我説,她兒子很有藝術氣質,大學卻被“引導”學建築。

對!

就是看起來冷冰冰的建築。

為什麼?

她説,孩子的藝術氣質不需要“外在的強化”,他自己會想方設法去追求,學建築則需要“外在的強化”,能夠平衡他的個人世界。

這段對話發生在2012年夏天,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也經常和孩子們説類似的話——

不要靠文學或藝術吃飯,最好是拿來修身養性。除此之外,必須有安身立命的本領,哪怕是蒸包子、烤燒餅,也不丟人,畢竟能夠幫助很多人。

我自己就喜歡吃燒餅,買燒餅的時候也喜歡和老闆聊天,經常會有驚人的發現,例如,我就曾聽一位燒餅老闆談了他的經營之道,通過轉移房租成本,降低經營壓力,從而有足夠的精力“專心烤燒餅”。

所以,從小到大,我們應該花時間和孩子交流,花精力去“研究”孩子,然後才能知道,究竟應該引導他學什麼。

同時,我們還要花時間讀書學習,努力拓寬見識、提高能力。父母,往往是孩子的“天花板”,這個必須想辦法穿越。

太過功利的世界裏,我們能“教”會孩子什麼?

值得警醒的是——

很多事情做了之後,才會明白為什麼要做,就像市場調研,反反覆覆地走市場,才會真正明白為什麼需要市場調研。若不去走,你永遠不知道為什麼要走市場。

這是一個太過功利的世界,也是一個急於求成的世界。

但,為了孩子,我們必須慢下來,尤其是教育,必須慢下來,必須去除銅臭味,必須仔細想一想孩子究竟需要什麼。

這個“需要”非常複雜,有大有小,有重有輕,有難有易,有時可能只是一種感覺——你願意看着他發脾氣的感覺。

這就是人,富有感情,而不是物!

若不明白,那就先“問問”歷史,看看歷史人物的命運脈絡;而後,再“問問”時間,看看孩子的各種變化。

我們必須花時間。

沒有其它選擇。

共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3 字。

轉載請註明: 太過功利的世界裏,我們能“教”會孩子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