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春捂秋凍,老來無病”。前幾天青島氣温十幾度,許多人換上了漂亮的春裝,沒想到,來一波冷空氣閃了不少人。那麼,到底什麼是“春捂”,又如何“春捂”呢?
什麼是“春捂”
“春捂”,是指春天氣候乍暖還寒, 早晚及室內外温差大, 加之常有春寒侵襲, 因此春天尤宜注意防風保暖, 衣服宜漸減, 不宜頓減。
“春捂”的好處
有利於調節人體的恆定温度。因為無論季節如何變化,人的體温總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體保持恆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縮和皮膚的出汗來調節;二是靠增減衣服來維持。春天,氣温時高時低,温差較大,皮膚汗腺一會兒因寒冷而收縮,一會兒又因天熱而毛孔舒展,來回反覆就可能導致血壓升高。此外,人體在經歷了一個冬季的暖衣保護,自身調節機制已經適應了當前的動態平衡,如果過早脱去冬衣,就會破壞人體恆定温度的調節,影響身體健康。
有利於抵禦風寒。人體也同自然界一樣,在春天開始復甦,原先處於“冬眠”的皮膚細胞開始活躍起來,毛孔張開。一旦遇到“倒春寒”,人們常會覺得自己“不像秋天那麼抗凍”,特別是老人、兒童、產婦、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適應而受寒,甚至導致過敏性疾病、骨關節病、心腦血管病的發生。
“春捂”四大標準
凡事皆有度,“春捂”也是如此,過猶不及,自受其害。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適度的春季養生,才能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礎。
從氣象角度來説,“春捂”有四大標準,一是把握“春捂”時機,也就是在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二是把握“春捂”氣温,15℃是春捂的臨界温度,尤其是對兒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敏感人羣來説,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温度;三是注意“春捂”温差,日夜温差大於8℃正是春捂的信號;四是“春捂”持續時間不宜過長,7到14天正是恰到好處,也就是説,當氣温回冷需要及時加衣禦寒,即使此後氣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讓體弱的孩子和老人逐漸適應氣候變化。
•小貼士•
“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論,“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温暖,又不出汗為宜。
如果“捂”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温稍高於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
如果覺得“捂”了身體出汗,則要早點換裝,不然捂出了汗,被風一吹反而容易着涼。
“春捂部位”
“春捂”絕不是亂捂。“春捂”的“捂”容易給人造成誤解,誤認為一定要穿“密不透風”才能抵擋料峭的春寒,或者捂到大汗淋漓也不肯脱掉冬裝。實際上,春捂是要講究科學的,捂得太過反而“沒病找病”。春季穿着應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於頭、背、腹、足底。重點照顧好“首足”兩頭。
捂背
背為督脈之海,也是陽脈之海,是一身陽氣彙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後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有礙升發。
捂腹
腹部是陰經積聚的地方,腹部温度太低會導致胃腸道疾病、婦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統疾病出現。腹部保暖是保護胃、脾、腸,預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捂腳
春天防寒照顧好頭頸和雙腳,可以避免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發生。
哪些人羣需要“春捂”
老年人
老年人體內產生的熱量較低,並且循環系統已經不如年輕人,所以容易受“倒春寒”的刺激,需要“春捂”。
孩子
如果過早地給孩子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一旦遇到氣温下降,孩子就難以適應,容易患傷風感冒、急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
女性
初春季節,女性最容易因要“風度”不要“温度”而造成一些疾病。如初春因着涼引發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婦科疾病的女性明顯增多。
哪些人不適合“春捂”
對於青壯年,尤其是那些體質偏於燥熱、陰虛或者濕熱的人,春捂就不一定適合了。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貼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