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給孩子立規矩,怕孩子好習慣養不成。
給孩子立太多規矩,怕影響孩子的自由成長。
生活中,我們總遇到過類似場景:
1)已經和孩子約定,就看1個小時電視,也跟孩子明確過了“電視看太長時間對眼睛不好”,但是關電視機的時候,他還是大哭大鬧。跟他講道理,照樣行不通,越哭越厲害。
2)在餐廳吃飯,總能看到幾個熊孩子跑來跑去,服務員過來提醒説讓孩子不要亂跑,以免在服務員上菜時被燙傷,於是只好很不好意思的嚇止孩子。
家長明明跟孩子立好規矩了,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可孩子就是做不到。
那立規矩到底有沒有用呢?其實這問題不在孩子身上,也不在規矩上,而是在立規矩的家長身上!
立規立對了,可以讓家長少走很多彎路!
一、就事論事,別給孩子貼標籤
立下的規矩,如果孩子做不到,可以三令五申,或者換用別的方法,但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例如:
1、你就是個惹禍精,動不動就跟同學打架,真是受不了你;
2、你就是起牀困難户,磨磨蹭蹭,又要遲到了;
3、你就是挑食寶寶,太難養了。
......
......
家長可以想想自己的童年時,“自閉症”“叛逆”“多動症”“太內向”“話癆”“不合羣”“暴力狂”“膽小鬼”“窩囊廢”“笨蛋”“懶蛋”“大馬虎”……這些標籤,你中過幾個?
家長請撕下一切標籤 ,學會就事論事。別讓固話限制了孩子的發展,花都是一朵一朵獨立地開,家長在旁守候就好,別粗暴地把他們裁剪成你想要的樣子。
二、給孩子立規矩時,信息要簡短明確
這就好比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
假如希望孩子早點起牀,家長就要明確的告訴孩子,幾點起牀,幾點出門,如果沒有及時起來,遲到的話,後果是什麼,孩子是否能接受。這些都要和孩子提前表明清楚。
在給孩子講規矩的時候,信息要簡短,不要問“可不可以”、“好不好”,最好只用一個詞、一句話來表述你想讓孩子做的事。
“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能看電視。”
“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不能玩手機。”
“寶寶,自己下來走路。”
類似如此的簡單堅定的話語,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需要也不能商量。
三、給孩子立規矩,要有指向行為
孩子不守規矩的時候,會讓我們手足無措,充滿無奈。
在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家長可以嘗試這用具體的話語去描述,讓孩子更有具象的瞭解。例如説:
1、對比“收拾房間”,孩子更樂於聽從“把被子疊整齊,把積木放進收納筐,把拖鞋放到門口擺齊”這樣的指令。
2、對比“乖乖吃飯”,“在凳子上坐好吃飯,吃完之後再去看電視”更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
四、不是沒有規矩,而是父母帶頭破壞規矩
我們總是要求孩子,放學後幾點做完作業,幾點睡覺。可孩子呢,重來不執行,做作業時玩手機,考試前複習又看電視,到睡覺的點了,又熬夜看書。
家長在衝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有留意過他們的困惑嗎?
孩子想問:總讓我們守規矩,你們自己呢?天天催我做作業,按時吃飯睡覺,你們自己下班後就追劇玩遊戲!
生活中,我們還看得如下場景。
坐地鐵時,很多家長都把手機音量調得很大,開開心心的看着電視,説好的公共場合要注意安靜呢?
過馬路的時候,家長剛教孩子要注意安全,轉眼就帶孩子闖紅燈,這算怎麼回事呢?孩子一臉懵!
守規矩,不僅僅是孩子,每個人都遵守,才能真正發揮強大的作用。
家長不守規矩,等於告訴孩子,你可以不守規矩!
五、給孩子立規矩,父母要以身作則
有句話説的很妙,家庭是複印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機。
人們常説,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這不單單説的是長相,更多指的是行為與教養。
正人先正己。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就必須先做好自己。
對於你所藐視的習慣,孩子也很難養成;對於你從不行走的道,孩子也不會去行。父母的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腦海裏,影響一生!
不管要立什麼規矩,父母先嚴格要求自己做好。你想要孩子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的修養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修煉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言傳身教,給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你示範得越好,對孩子的成長越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