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社科院院長彭凱平説:“真正的教養不是温室裏栽培植物,而是幫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時教會他們獨立面對世界。”
為人父母,教會孩子獨立,比讓孩子學習優異更重要。
可惜的是,很多人年輕時並不明白,等自己到晚年,才嚐到溺愛孩子的苦。
後台王阿姨給我留言,説了自己的經歷,我聽完後沉默良久,百感交集。
傾訴人:王阿姨 62歲我是河南周口人,今年62歲了,已經記不得有多長時間沒有回老家,但兒子始終記得,每月5日打電話問我要收入。
以前,村裏人都羨慕我過得舒服,我有2個女兒,1個兒子,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我2個女兒從小就很懂事。
為了讓兒子讀書,我讓2個女兒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收入寄回家給我補貼家用,我將大部分錢都花在兒子身上,給他買玩具,買名牌衣服。
兒子嘴甜乖巧,很會哄我高興,為他花費我心甘情願,可兒子讀書成績不好,考試經常不及格,我想讓他讀書,他偏偏要逃課出去玩。
初中畢業後,他也不想讀書了,跟社會上幾個朋友玩到一起,沒錢了就回家要,我以為,等他長大後,就會變得懂事。
一直到他22歲,也沒有正經工作,我心裏着急,村裏同齡人都已經娶媳婦了,再耽誤就不好相親了。
這時我2個女兒都已經成家,為了給兒子攢婚房錢,我每個女兒都要了16萬彩禮,在我看來,女兒幫弟弟是應該的。
可女兒們結婚後,就不經常回孃家了,説以後也不會補貼孃家,我沒辦法,嫁出女兒潑出水,以後養老就指望兒子了。
為了給兒子説親事,我和老伴起早貪黑去幹活,在縣城給兒子買了一套房,又答應結婚買輛車,這才確定好兒子的婚事。
兒子結婚後沒多久,老伴就一病不起,那都是累的,為了多掙點工資,他在工地幹活幾乎沒休息過,回家還要種莊稼。
一年後,老伴去世,兒媳生了孩子,我年紀也大了,本以為可以帶帶孫子,跟兒子一起頤養天年。
沒想到,兒子跟我説:“媽,孩子就不用你帶了,我媳婦自己帶,你每個月給我們2000,算是給孩子奶粉錢。”
我心裏很犯愁,這麼大年紀了,依靠種地可拿不出這麼多,幸好有個侄女在學校當老師,説後勤缺個打掃衞生的,可以幫我介紹工作。
於是,我就來到縣城,每天負責食堂和院子的衞生,工資2200,給了兒子2000,200元根本不夠我吃飯,善良的飯堂師傅們每天賣完飯,都會將剩飯給我打一份,可以讓我吃飽飯。
下班後,我會去撿塑料瓶,挨個垃圾桶翻一下,這樣可以攢點零用錢,如果你在路上剛好看到我,請不要嫌棄,為了讓生活好一些,這也是廢品回收吧。
我以為,全心全意對兒子好,能換來一個幸福的晚年,等有一天我年老了,兒子一定會好好孝順我,看來,我錯了。
前段時間,學校放假,我給孫子買了一些禮物,回去看看他們,敲開門,兒媳看到我愣了一下,扭頭對屋裏喊:“你媽來了,快出來一下。”
我心被刺了一下,感覺很尷尬,進屋後,兒子從裏面房間走出來,看到我笑了一下,説:“媽,你咋知道我這個月生活費不夠了,是不是給我送錢來了?”
“我哪裏還有錢,平時都給你了。”我不知道他哪來的底氣,可以理直氣壯地繼續要錢。
他不問我累不累,也不問我身體好不好,只知道向我無限索取,看來我教育兒子是真失敗了,小時候對他的溺愛,現在都變成我老年路上的坑。
兒子看我真的沒有錢給他,轉身就走,還説:“媽,那你來幹什麼?你別在這裏待了,趕緊去幹活給我寄錢,也別浪費路費了。”
我終於明白,在兒子兒媳心裏,我就是他們的取款機,他們根本沒有想過要給我養老,看來,以後也指望不住他們。
把自己的經歷説出來,不害怕丟面子,就是想告訴天下的父母,好孩子要有度,千萬不要自己省吃儉用,讓孩子學會享樂,到自己年老時,會後悔的。
作者的話:這位王阿姨的經歷,在生活中絕不是個例,有多少父母,自己不捨得吃,卻依然會給孩子買名牌衣服。
梁曉聲曾説:“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
每個孩子,人生最重要一課是,學會獨立成長。
這跟父母的教育有關,教育需要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一味以孩子為中心去付出。
如果説孩子長大後不孝順是果,那麼,父母的溺愛就是因。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提出“自我決定論”,他認為每個人成長中,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分別是自主需求、勝任需求和歸屬需求,這三種需求是孩子自己價值體現的方式,提供這三個需求達不到,孩子就難以獨立。
即便年齡長大,心理還是不成熟,也就是我們所説的“巨嬰”,他們會依附在父母身上一度索取,而不知感恩。
人這一生,年輕時吃苦不算苦,年老時吃苦才是真的苦,請在孩子小的時候,教會他們獨立和付出,不要等自己年老時再後悔。
為人子女,需要學會長大,孝順父母是自己的本分,父母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讓老人晚年過得幸福,才是家風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