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210字,閲讀時間約4分鐘
現如今大多數家長一提及到“熊孩子”,馬上就會變臉,因為熊孩子實在是太讓家長“鬧心”了。
他們總會給家長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來一個措手不及,想起熊孩子的這些日常生活,家長都會覺得哭笑不得。而媽媽看到了自家熊孩子的行為,可能很多時候都會有一種想“退貨”的心情。
熊孩子“拆家”圖走紅,親媽直呼想退貨假期來了,一組熊孩子拆家的圖片,迅速在網絡上走紅,年輕媽媽看了都直呼想“退貨”。可以看到這寶寶正在非常努力認真地撕着紙盒裏的紙巾,把所有的紙巾一張一張的抽出來,把它們都堆起來了。
當媽媽詢問孩子這是在幹嘛時,孩子居然還開心地回答:“我想要把它堆成一座山!”求媽媽心裏當時的陰影面積。
再來看看這兩兄弟,大寶帶着二寶,把家裏的麪粉全部都給拆開倒在了廚房裏,光打開面粉袋哪行呀,兩個寶寶還直接在地上翻滾,把自己弄得滿身都是麪粉。
媽媽看到也是既生氣又無奈,這兩孩子是想要自己包餃子嗎?
看到這些媽媽們分享的“熊孩子”日常之後,有許多網友也忍不住感慨,養娃也實在是太難了吧,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呀。
感覺小時候孩子們都非常的可愛,為什麼到了一定的年紀就開始“熊”起來了呢?開始變成了別人口中的“熊孩子”呢,其實主要是因為這些原因。
孩子愛“作妖”其實源自這3個原因,家長別盲目阻止一、腦洞大開
小寶寶的時候,孩子們之所以大多比較聽話比較乖,其實是因為這個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還不是很成熟,他們對很多事物的接收能力也是有限的。
在孩子三四歲之後,他們的認知水平已經是有所提高了,這個時候孩子的好奇心也會隨之暴漲,思維也是特別跳躍,可謂是腦洞大開。由於受好奇心的驅使,天馬行空的想象,所以很多孩子都會去做一些自己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或者是演一段自己想象出來的一個片段,從而喜歡到處搗鼓。
如果説這時家長不在身邊,沒有家長的約束的話,那孩子們可能就會四處“作妖”了並且沉浸其中。
二、探索“新事物”
孩子小的時候,他們對身邊的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喜歡不斷的探索去了解新事物,而如果開發出來一種新玩法,他們也會非常的有成就感。
在孩子小時候,他們還沒有形成一種統一的思維和認知,於是行為還比較的隨機,想出來一出是一出。但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情會有一個提前的猜想,這個時候大多數的孩子都會選擇去做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事情,並且反覆的去研究琢磨。
如果説孩子在研究某樣東西的時候能從中獲得快樂,那麼以後他更是會去多嘗試其他的事情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比如説像有部分小女孩,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洗衣服,一旦是自己在洗衣服的過程當中獲得快樂,那麼她們以後就會三番四次的主動去洗衣服。
當然,孩子在洗衣服時,可能會弄得到處是泡泡和洗衣粉,大人看到就會感到頭疼,但是這正是孩子學着做家務的起步階段,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搗亂”而去責怪孩子,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探索的能力了。
三、動手能力強
小的時候其實大多數孩子雖然對於外界也是比較好奇的,但是他們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手腦配合還不太協調。這個時候很多孩子都還不大會走會説,他們只能夠咿咿呀呀的表達自己對於外界的好奇感。
但等到孩子年齡大了之後,他們可以開始自由的行動了,這個時候很多孩子就會去做一些“更高級”的行為了。
尤其是一些動手能力超強的孩子,他們的這種“調皮搗蛋的能力”可真的是讓家長想想都覺得非常的害怕。
如果孩子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裏搗亂也都還好,但如果是爬到了窗口或者是喜歡去摸插銷的話,這可是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會傷了孩子,這種“探索”可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之後,是會經歷這些過程的,如果孩子變得越來越“熊”,那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對待呢?
孩子變得“搗蛋”,家長應注意這兩點“平常心”對待一、儘量不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
有些孩子其實想法很簡單,就是想要去摸一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但是他們並不知道這樣的行為背後可能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和傷害。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就應該要保證孩子的安全,不能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要看着孩子安全的“搗亂”。
如果孩子的行為存在潛在的危險,就要及時糾正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會產生哪些後果,別看孩子小,其實説多幾遍,孩子是會記住的。
二、以一顆平常心對待,不要直接打罵孩子
雖然説孩子這個年齡階段比較調皮,但是家長如果説直接選擇粗暴的方式來直接阻止孩子的話,那對孩子的心理發育也是很不利的,很容易導致孩子害怕去探索,慢慢的會出現膽小的心理。
所以建議家長還是儘量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孩子的“搗亂”,不要直接打罵孩子,比如孩子弄得滿地奶粉或者是將調料撒的到處都是等等,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家長就不要立刻打罵孩子。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清理,讓孩子明白自己做的事情需要自己來承擔後果。家長下次把奶粉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還有把家裏所有可能傷害到孩子安全的東西也儘量隱藏起來,防止發生意外的情況。
辣媽語錄:有時候家長口中的“熊孩子”其實並不“熊”,只是孩子還很小,沒有正確的自我意識而已,於是自己會怎麼開心怎麼玩兒。
有時候合理的“搞破壞”也是孩子探索新事物的一種方式,家長必須要保證孩子的安全,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讓孩子把“搞破壞”的玩轉變成“合理的”玩,這樣孩子既玩得開心,家長也放心。
你家孩子喜歡“搞破壞”嗎?你是怎麼處理的呢?歡迎留言評論説出你的觀點。
本文編輯:媽媽緣
審稿主任:全能辣媽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