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雞娃的父母相信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一二年級不相上下,三年級開始分化,四五年級天上地下。”
很多在低年級輕輕鬆鬆考90~100的娃,一上三年級,成績就忽然斷崖式地下降,這就是傳説中的“三年級現象”。
但是“三年級現象”,並不是三年級一到就忽然出現的,問題的根源早就埋在了孩子的啓蒙時期。
作為一個二年級小學雞的家長,我已經感覺到“三年級現象”正不可避免地到來。尤其是數學這一科。
哪些孩子易遭受“三年級現象”的暴擊?
數學成績暴跌的孩子有兩類。
第一類是從小崇尚“快樂教育”的孩子。
七少爺有個同學小L,他的媽媽就是典型的佛系家長,朋友圈裏全是帶着孩子游山玩水的照片,無憂無慮無壓力,看着真讓人羨慕。
小L邊玩邊學,一年級也能輕輕鬆鬆上90。但是,也正是這裹着糖衣的高分,迷惑了佛系家長們,使他們認定“快樂教育”是非常正確的,數學就是這麼簡簡單單、輕輕鬆鬆地就能學好。
但問題是一年級的內容這麼簡單,只要是智力正常的孩子,哪怕是掰着手指頭數一數,蒙一蒙,就都能考高分呀。
直到他們發現,手指頭掰不過來了,問題越來越抽象,此時,自主學習能力差、缺乏思維訓練的孩子就轉不過彎了。
第二類是從小被“過度教育”的孩子。
這一類其實很容易理解,就是那個古老的故事“揠苗助長”嘛。
那些在幼兒園中班、大班就背熟了乘法口訣、面積公式,甚至還學了珠心算的孩子,上到一年級時當然是不用聽課也能考高分的。
但是這些孩子的數感普遍很糟糕,他們把 “九九八十一”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在解題時卻不知道該用乘法還是加法。
這類家長在培養孩子時都忽視了,數學的根基並不在於背口訣、套公式,而是在於底層的邏輯思維能力的開發應用。學數學不是隻是學計算,而是要學習用數學的方法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數學啓蒙從哪裏開始?
孩子的思維培養是有黃金期的。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曾發佈過一張“人類大腦發展曲線圖”,其中紅色曲線代表着“更高認知能力”(包含解決問題、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多項和數學思維密切相關的能力),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發展巔峯就在幼兒10 個月到 5歲之間,在8歲之後就開始漸漸下降。
哈佛大學“人類大腦發展曲線圖”並不是説錯過了黃金期就把孩子給耽誤了,但是把握時機,有意識地系統引導孩子,那一定會比上學後瘋狂補習要高效得多。
七太太這些年來也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方法用過很多,其中,七少爺自己覺得收穫最大的是拼樂高。
二年級數學題我以前學數學時最害怕的就是立體幾何,但如今我必須承認七少爺的空間思維能力比我強太多了。現在小學二年級就有立體圖形的題目,我有時候還需要畫個圖翻轉一下,而七少爺幾乎都可以秒答出來。這真得歸功於從小玩樂高所帶來的好處。
此外,七少爺還很喜歡玩數獨、掃雷、一筆畫、華容道等推理遊戲,這些小遊戲對於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只是苦了我這個文科媽媽,在工作死了很多腦細胞之後,還要陪孩子闖關燒腦。
生活當中也有非常多的數學啓蒙,數量、形狀、容量、長度、時間……這些抽象的概念通通都可以從生活而來。
如果希望更系統化地進行啓蒙打基礎,七太太也頗推薦現在很火的在線思維課程。這些思維課程和傳統數學課相比,它們的特點是把課程深挖到了數學的最底層——思維能力培養的土壤裏。表面上,孩子就像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動腦筋去解決一個生活問題,但實際上,孩子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就學會了數學知識。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僅是符合幼兒心智發展的,而且是真正地教給孩子,數學是用來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而不是用來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